汉语拼音五十年(3)

时间:2025-07-11

汉语拼音历经五十年的路程

冒着生命危险秘密回国,是为了推广一套叫做《官话合声字母》的拼音方案。

1903年,王照秘密进京,在裱褙胡同创立了“官话字母义塾”,用木刻活字排印课本。由于身份特殊,他让学生在前面讲授,自己则躲在屏风后面指点。这一年,直隶总督袁世凯的儿子袁克定也买到了这种课本,学会后便送给了弟弟袁克文,克文只有13岁,没有人教竟也学会了,这令袁世凯非常高兴。官话字母的影响力正渐渐扩大,这时,王照却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他要自首入狱。因为他那时候还没有合法身份。

出狱后的王照更为坚忍执着,全力推行他的官话字母。与卢戆章不同的是,王照的方案曾一度得到清政府的支持。

宣统三年,也就是1911年,清政府学部在《统一国语办法案》中规定,到宣统八年,检定教员须考问官话,师范、中学、高小各项考试,均加官话一科。由此,汉语拼音运动由民间跻身政府,并与国语统一运动合而为一。

然而,宣统八年始终没有到来,当大清的学部官员在辛亥革命的枪声中仓惶醒来,他们看到的只是一个王朝远去的背影。他们不曾想过,中国的汉语拼音运动始终承载着文化先驱们寻道图强的爱国使命,它所奔向的,必定是一个革故鼎新的新时代。

在20世纪初叶风雨飘摇的中国,汉语拼音的制定和国家的命运休戚相关。公元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在中国绵延了两千年的封建帝制,终于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孙中山在提倡教育兴国的同时,用法律条文明确规定,国民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可各地在普及教育的时候,遇到了两个难题,一个是汉字繁难,另一个就是方言繁杂。这种现象,引起了教育部的重视。他们把清朝末年切音字运动的部分代表人物召集在一起,商议制定新的拼音方案。

1913年2月25日,“读音统一会”在北平召开,全国各省都派出了代表参加这次会议。这次大会的宗旨非常明确:审定国音,采定字母。然而,会议进行得并不顺利。在审定汉字的读音时,代表们便吵作一团,经过一个多月的论证、调解,会议终于审定了6500多个汉字的国定读音。但在采定字母这件工作上,遇到了一个更大的分歧。

在这本倪海曙编著的《中国拼音文字运动史简编》中,详细地记录了会议后期的情形
。副会长王照积劳成疾,痔疮发作,常在会场流血至脚踝。会长吴敬恒不无辛酸地写道:

“无非人人想做仓颉,人人自算佉卢,几乎也无从轩轾,也无从偏采哪一种。”

争论不休的时候,鲁迅等人提议,能否采用审定字音时所用的“记音字母”。这个提议得到了大家的认同,会议对这套汉字笔画式的字母加以

汉语拼音五十年(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