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五十年(6)
时间:2025-07-11
时间:2025-07-11
汉语拼音历经五十年的路程
国语罗马字和1931年制定的拉丁化新文字,新中国为什么又要重新制定汉语拼音方案?在这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故事?
在1952年全国性的扫盲运动中,人们依然通过注音字母,学习拼读汉字。这一年,周恩来总理指示,设立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教育家马叙伦传达了毛泽东对文字改革的意见:汉语拼音字母形式应该采用民族形式。
在《当代中国文字改革》的书里,详细地记录了从1952年到1954年之间,采用民族形式制定汉语拼音的艰难过程。在这一行行可见的文字背后,是语言学家们不为人知的埋首钻研。当年风华正茂的学者都已故去,如今,我们只能从这一行行简短的文字里感受那段革故鼎新的激情岁月。
在文字机械化时代,因为拉丁字母只用26个字母拼写语言,所以英文打字机率先解决了文字输入的难题。中文打字机的键盘,虽然与拉丁字母打字机键盘差不多大,但是,上面密密麻麻排列了几千个汉字,打起字来,速度非常慢。显然,汉字笔画式的拼音方案,阻碍了汉字在科学技术上的应用。吴玉章不由得把目光再度投向了拉丁字母,来研制汉语拼音方案。
1955年是中国传统纪年的羊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在正月里的头一件大事,是设立了拼音方案委员会,专门负责制定汉语拼音。任命的专家委员,全部是中国一流的语言学家。
摆在专家们面前的第一道难题,就是采用什么样的字母形式来制定汉语拼音方案。这个问题,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许多热心语言文字的群众,也在潜心研究探索新的拼音方案。从1949年到1955年,有655种来自民间的拼音方案,涌向了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
1955年10月15日,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召开。在开幕式上,陈毅副总理语重心长地说:“在有几万万文盲的国家里,不可能有强大的工业建设。应该把文字改革,和我国建成社会主义工业国家联系起来。”这一天,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捧出了几年来的研究成果,汉字简化方案和汉语拼音方案。参加会议的代表们对汉字简化方案,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可当讨论六套汉语拼音方案时,代表们的反应却出乎意料。
九天的时间过去了,会议通过了汉字整理部提供的汉字简化方案,可拼音方案委员会提供的六种拼音方案,却没有议定。散会时,专
家们坐在那里,久久地沉默着,谁都不想最先离去。沉闷的空气里,吴玉章最先站了起来,他拍了拍身边人的肩膀,缓缓地走了出去。
1955年10月,周恩来总理亲自点将,邀请经济学家周有光,参加全国文字改革大会。
此时的周有光,是复旦大学经济研究所和上海财经学院的教授。一个著名的经济学家
下一篇:车用空调机工作原理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