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五十年(5)

时间:2025-07-11

汉语拼音历经五十年的路程

化问题。

1931年9月18日,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大批的中国人涌入了苏联境内。

这些难民居住在苏联远东地区,成为旅苏华工中的庞大群体,为了扫除华工中的文盲,吴玉章等人拟定了拉丁化新文字,在华工中普及教育。

1933年,拉丁化新文字介绍到国内,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它成为宣传抗日救亡的利器,在国内迅速传播。1941年,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关于推行新文字的决定》,规定新文字与汉字具有同等法律地位。
拉丁化新文字简单易学,但是,它自身也存在着明显的缺点。

注音字母、国语罗马字和拉丁化新文字,它们在风云激荡的20世纪,伴随着国家的命运,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但是由于它们自身的局限性,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在波澜壮阔的风云新途中,中国的拼音之路还将经历怎样的波折?又将创造怎样的奇迹?


(中)
1949年元旦,北平城里冷冷清清的,城区早已戒严,隐隐约约地,还能听到城外传来的炮声。

这一天,语言学家黎锦熙的家里,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此人名叫黄金鳌,是蒋介石派来的说客,这已经是他第三次登门拜访。

这一年,蒋介石做好了溃逃台湾的种种准备,他在将110吨黄金、白银,以及1.4亿美元的外汇偷运到台北的同时,也在四处网罗人才。59岁的黎锦熙。和许多知识分子一样,也面临着人生的一个重大选择。

黎锦熙所说的毛生,就是毛泽东。三十六年前,毛泽东在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是黎锦熙的学生。从那时起,黎锦熙就致力于拟定一套完善的拼音方案,来帮助认读汉字,以求普及教育、振兴中华。可在国民党的统治下,黎锦熙拟定的拼音方案,却难以在民间推行。黎锦熙期待着毛生,期待着在新中国一展抱负。

1949年10月10日,新中国成立的第十天,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宣告成立。协会的发起人,是一位年已七旬的革命老人,他叫吴玉章,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教育学家。协会从筹备到成立,都得到了毛泽东的大力支持。在建国初期,百废待兴,诸事待理,毛泽东为什么会对文字改革工作如此重视?

中国经历了近百年的战乱、危机,人民生活非常贫苦,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文盲和半文盲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0%,这极大地阻碍了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这一年12月16日,毛泽东第一次离开祖国,前往苏联访问。在长达74天的访问中,中苏双方领导人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在一次会谈中,毛泽东专门与斯大林谈起了中国的国民教育问题。

此时的中国,并存着三种不同形式的拼音方案,它们分别是1913年制定的注音字母,1926年制定的

汉语拼音五十年(5).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