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五十年(4)
时间:2025-07-11
时间:2025-07-11
汉语拼音历经五十年的路程
修改,定名为注音字母。
这种从古汉字里变化而来的字母,犹如从中国文化这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上,生长出来的新枝,它迎合了人们对本民族文化认同的心理。
1918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正式在国内公布了《注音字母》。字母形式全部都是笔画简单的古汉字。音节的拼写采用声、介、韵三拼法,声调则另加标记。注音字母显然优于传统的反切法注音。1930年,注音字母更名为注音符号。
在这部风靡二十年代中国的电影中,演员们的对白、唱词,采用的均是标准的国音。注音字母从颁布的那天起,对统一汉字读音、推广国语,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它本身也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1919年,五四运动席卷了全国。在这场声势浩大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中,钱玄同、陈独秀、胡适等救国心切的学者提出了激进的看法,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制定国语罗马字,来逐步代替汉字。
在那场辐射了中国人精神层面的新文化运动中,废除汉字的呼声无疑是一种矫枉过正的极端言论。也许,如何处理传统和现代的关系,是后发国家都会面临的棘手的历史课题,毕竟拥有悠久文化传统的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不可能割断历史,也不应该迷失自己的文化归属。然而在1919年,废除汉字这震耳欲聋的呼声,折射出的,却是中国知识分子希望民族振兴,国家强盛的迫切心理。
1923年,民国政府教育部召集了赵元任、钱玄同、黎锦熙等语言学家,制定国语罗马字拼音方案。政府同意制定这个方案,不是要废除汉字,而是有另外的原因。
罗马字又称为拉丁字母,它是国际通用的字母形式,民国政府同意采用拉丁字母,是为了作为辅助学习汉语的工具,和便于对外交流。
1926年9月,语言学家们将拟定好的《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正式提交给了教育部。
1928年9月,大学院院长蔡元培正式公布了《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它作为《国音字母》第二式,和《注音字母》一起推广使用。可是,人们却很难接受它。
在沉寂无奈的境地里,黎锦熙回望自民国以来,中国拼音运动举步维艰,写下了一首名为《龟德颂》的打油诗,以此自勉:
当国语罗马字的推行走向低潮的时候,拉丁化新文字运动,却以另一种方式登上了中国历史的舞台。它是中国
共产党人学习苏联拉丁化新文字运动的结果。
1921年,苏维埃政府在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时候,深感到普及国民教育的重要性。在列宁的倡导下,国家开始为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创制文字。
苏联拉丁化运动的成功,引起了旅苏共产党人瞿秋白、吴玉章等人的关注。他们也开始着手研究中国字的拉丁
下一篇:车用空调机工作原理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