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考点重点笔记(10)

发布时间:2021-06-07

2010年10月22日

14:37

1、群体中的相互作用

1.1群体也称团体,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一定的共同目的,以一定的方式结合到一起,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心理上存在共同感并具有情感联系的两人以上的人群。群体具有三个特点:⑴群体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共同目标⑵群体是组织化的人群,具有一定结构⑶群体成员心理是有依存关系和共同感,并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

偶然聚合的人群称为聚合体。

1.2大学中的班级和学生社团组织都是正式群体。

1.3社会助长也称社会助长作用,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1.4群体背景起社会促进作用还是社会干扰作用,取决于工作任务性质的复杂程度。

1.5社会惰化,也称社会惰化作用或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社会惰化作用在社会中广泛存在,原因是个人的评价焦虑减弱,使个人在群体中的行为责任意识下降,行为动力也相应降低。在以下几种情境下,人们倾向于较少出现社会惰化作用:⑴群体成员之间关系密切⑵工作本身具有挑战性、号召性或有效激发人们的卷入水平⑶以群体成功为目标的奖励引导⑷群体有鼓励个人投入的团队精神⑸个人相信群体成员也像自己一样努力。

1.6从众,是指人们在群体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的心理状态,即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从众对个人适应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7服从,是指个体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者别人的意志而作出的行为。服从和从众的区别:服从主要是指对命令、群体规范或者是权威意志的服从,可能自愿的,也可能是被迫的。从众是对社会舆论、群体的气氛压力的随从。

1.8模仿是指人体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受到他人行为的刺激影响,而引起一种与他人的行为类似的行为。对个人,模仿是个体社会化的一种手段,是人类学习的一条重要途径。对社会,模仿可以起到促进社会整合与发展一作用,因为很多基本的行为规范,个体都是通过模仿掌握的。

模仿有两种,一种有意识的模仿,一种无意识的模仿。

2、大学班集体心理

2.1集体凝聚力的培养

集体凝聚力是集体对成员的一种吸引力。培养方法包括:⑴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⑵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⑶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

2.2非正式群体对班集体的影响

积极作用:满足大学生多方面的心理需要,及时解决问题,增强信息沟通。

消极作用:阻碍班集体工作的开展,传播小道消息。

3、人际关系的建立和改善

3.1人际交往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从动态的角度说,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和物品交换;从静态角度说,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已经形成起来的关系,即人际关系。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考点重点笔记(10).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