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流程制度体系构建(4)
发布时间:2021-06-06
发布时间:2021-06-06
第二节 构建流程制度体系的指导标准介绍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ISO9000族质量管理标准、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OHSAS180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系列标准等,都是对企业流程提出规范要求,并对企业运营管理具有指导作用的指导标准。
为使企业的流程制度体系能够得到更为系统、规范地构建,并能符合相关认证、评价要求,应综合借鉴上述指导标准。
事实上,相关的指导标准还有很多,如企业标准体系GB/T 15496-2003、食品安全认证标准HACCP等。但凡各类机构所发布的管理标准,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指导作用。
一、卓越绩效评价准则介绍
(一)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的产生和发展
现代质量管理活动分为三个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可以看作是第一阶段,通常称为质量检验阶段,即主要通过产品质量检验的“事后把关”式质量管理;二战开始到20世纪50年代属于第二阶段,称为统计质量控制阶段,强调应用统计技术预防和控制生产过程不合格的发生;第三阶段,即为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日本在1950年以后,邀请戴明、朱兰等美国质量专家赴日本讲学指导,引进统计质量控制等方法,之后在实践中逐渐发展成为全面质量管理。20世纪80年代以后,日本经济和日本企业竞争力达到顶峰。在竞争压力下,许多美国企业经营管理者开始重新认识“全面质量管理”,“日本能,我们为什么不能?”一度成为美国工商界的热点话题。在时任美国商务部长的马尔科姆·鲍德里奇的积极推动下,美国政府于1987年通过《国家质量提高法》,该法案规定了马尔科姆·鲍德里奇国家质量奖计划的创立。
马尔科姆·鲍德里奇国家质量奖的评审依据称为“卓越绩效准则”,该准则是决定获奖者和向申请者提供反馈的基准。它超越了狭义的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概念,关注组织系统的运营管理质量,关注组织全面的经营绩效和长期成功,体现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和原则。相当程度地促成了美国20世纪90年代后的发展,使之重新回到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目前全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质量奖。卓越绩效准则几乎成为“运营管理事实上的国际标准”。
为了引导中国广大企业追求卓越绩效,提高管理水平,增强竞争优势,中国质量协会于2001年正式启动了“全国质量管理奖”(2006年更名为“全国质量奖”)计划,每年组织全国质量奖评审。2004年,国家质检总局会同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组织中国质量协会及部分专家、获奖企业代表,研究制定了第一版《卓越绩效评价准则》(GB/T19580-2004)和《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GB/T19579-2004)并予颁布实施。2012年则颁布实施现行使
下一篇:2021年工科类金工实习报告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