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的影响(9)
时间:2025-07-14
时间:2025-07-14
3.2建立适合国情的货币政策调控模式,把电子货币设立权数纳入其中
根据电子货币与实际的经济社会发展对比状况,在政策模型中对权数进行微调。电子货币主要以智能卡形式的支付卡和数字方式的货币文件流通,有网上支付和非网上支付,种类繁多,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是有差异的。因此,必须通过科学的预测与估算设立各自的权数,再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统一的电子货币权数,把它纳入货币政策调控模型,并适时地加以调整。
3.3选择合理的中介目标,最大程度地实现货币政策的效果 根据中央银行选择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标准:可控性、可测性、相关性。利率市场化能够提高商业银行的管理水平,使其获得自主定价权,可以综合确定不同的利率水平实行优质、优价与风险相匹配和有差别化的价格战略,也有利于商业银行开展金融创新,使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更为有效。现阶段,应极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逐步强化利率在货币政策中的地位,促使货币政策操作从直接调控向间控转变,完善传导机制,降低货币政策的实施成本。
[参考文献]
[1]胡建国,电子货币对央行货币政策的影响及其对策[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
[2]刘亮,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及其传导机制的影响[J].财政金融.2010[6]
[3]王磊,电子货币对我国货币体系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外资.2010[9
[4]崔敏杰,付志,基于乔顿模型的电子货币对货币供给影响探析[J],财政金融.2011[8]
[5]田海峰,浅谈电子货币对宏观调控中货币政策的影响[J].现代经济信息.2011[11]
蓝色字体为不用做到PPT里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