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18)
时间:2025-04-29
时间:2025-04-29
15.论述清末科举制的特征及其弊端。
【答案】科举制度是封建王朝的选士制度,它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科举制度发展到清末,己经日益腐败,失去其应有的功能,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历史的发展潮流。
(1)清末科举制的特征
①科举考试的步骤更加繁琐,清代科举制度大体因袭明制,然而其考试办法比较前代更为繁
,这是参加科举杂而周密。正式科举考试仍为乡试、会试、殿试,但在正式科举之前尚有“童试”
考试的前提。考试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也可说是预备性考试,考生无论年龄大小皆称“儒童”或“童生”,先第一步称为“童试”
,又名“库生”,俗称“秀才”; 参加州县级考试,由州县长官主考,通过后称为“生员”
,是省一级的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AEI“大比”,一般在子、卯、午、第二步称为“乡试”
酉年举行,因为考期定在农历八月,故又称为“秋闹”。乡试通过者称为“举人气
,是中央级的考试,由礼部主持,在乡试后的第二年,即丑、辰、未、戊第三步称为“会试”
年在京城举行。会试录取后被称为“贡士”;
,会试之后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参加殿试的贡士均能获取第四步称为“廷试”或“殿试”
进士资格,出榜分为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只有三名(状元、榜眼、探花);一甲赐进士出身若干名;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若干名。
,,清代科举考试,除上述正科之外,还曾开设不定期的特科,如“博学鸿词科”“经济特科”
“孝廉方正科”等等,名目繁多,不胜枚举。清朝科举考试名义上是为满汉选取官员而设,但实际上满人做官靠特权或单独进行的八旗满蒙翻译考试,科举只是为汉官铺设的一道参加政权的阶梯,所谓八旗满蒙翻译考试,形式类似科举但要求较低。
②采用八股取士,愈发空疏、形式,命题更不合理,明清科举考试采用排偶文体,称为“八股文”。它有固定的格式和一系列清规戒律,有不少繁琐而苛刻的要求,专取《四书》、((五经》内容命题,内容设释必须以程朱理学的注释为标准,不得自由发挥。
,然而到了清代考试自小考到会试,试文均重在八股,八股文题必须取之于“四书”、“五经”
清末可出题都己出尽,为了避免士子剿袭成文起见,所以硬编了许多偏题、怪题。甚至把经书上毫无相关的词拼在一起命题作文,考试严格规定文章必以八股为体裁,书写字体必用小楷。
③科举制度的腐败舞弊司空见惯,清末科举考试制度达到了空前腐败的程度,科举制度营私舞弊现象非常严重。许多士子不读书、不作文、不写字,采用各种舞弊手段或干脆出钱买个监生、贡生甚至举人。一般知识分子如果没有靠山、门路,就很难有被录取的希望。在这种情况下,请托、重门第、通关节、贿赂、科场舞弊以及私门谢恩等等名利贪贿之风就公开泛滥起来,这严重地毒害了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败坏了学校和社会的风气。
(2)清末科举制的弊端
清末科举制日益空疏、腐败,己经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导致各种矛盾加深,流弊百出。
①清末科举制度摧残人才,很难选拔到真才实学之人。清末科举制度订立了一整套非常繁琐的考试步骤和程序,广大出生贫寒的知识分子要想做官,就必须沿着这条道路向上爬。复杂而周
上一篇:去除新车异味六招
下一篇:企业员工 诚信自律从身边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