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音乐史复习资料(3)
时间:2025-04-30
时间:2025-04-30
答:弥撒是基督教的圣餐仪式,弥撒的内容分为专用和常规两部分。“专用”是弥撒中的可动部分,因该次弥撒的内容而定,包括进台经、集祷、使徒书、升阶经、阿里路亚、福音书、奉献经、序祷、圣餐经、餐后祷告。;“常规”是不变部分,每次弥撒均采用包括慈悲经、荣耀经、信经、圣哉经、羔羊经、散席。
3、 格利高里圣咏的旋律风格特征
答:格利高里圣咏的旋律根据词与曲的结合的关系,可分成三种类型:1)音节式,(syllable)歌词每一个音节配一个音符。主要用于圣咏的诗篇歌调,特拉克图斯,赞美诗和继叙咏。2)纽姆式或音团式,(neumatic)歌词的1个音节配1个纽姆符号。由于1个纽姆符号可以只包含一个音符,也可以包含多个音符。所以这类旋律可一个音节配一个音符,也可一个音节配多个音符。主要用于日课中的交替圣咏和弥撒中为仪式动作伴唱的进台经、圣餐经。3)花唱式,(melimatic)歌词的1个音节常常配以
若干个纽姆符号,一个花唱式旋律片断少则10来个音,多则50——60个音符,是圣咏中艺术性最强的一种,主要用于日课中的短诗曲和弥撒中的升阶经和阿利路亚等。
4、 什么是教会调式(中古调式)?
答:教会调式来源于教会圣咏调式,其调式归类从八世纪开始,至九世纪结束,这其中包括分别以Re、Mi、Fa、Sol为主音的多里亚、弗里几亚、利底亚、混合利底亚及其副调式共八种,构成了西方教会调式体系的基本体系。
5、 什么是交替圣歌,应答圣歌?
答:交替圣歌(antiphon)最早是在咏唱诗篇时前后加的叠句,由交替歌唱得名,后来这种叠句与诗篇脱离,演化成一种独立的歌唱段落,在弥撒,日课中均有存在。应答圣歌(responsory)由独唱者咏唱,唱诗班重复歌唱而得名。最早用于一些比较精细修饰的礼仪部分。如圣阶经、哈里路亚。
(二)宗教音乐的发展
1、 奥尔加农(orgnum)——指在格里高利圣咏的下方加一个平行四度或五度的曲调的简单的复音形式。大约产生于公元九世纪。包括平行奥尔加农,反向奥尔加农,自由奥尔加农,花唱奥尔加农等。
2、 奥尔加农低声部的圣咏旋律被称为“tenor”译为固定调或定旋律,意思是支撑者或延长者,以往是指一个原有的、独立的单声部音调,14世纪开始称这一原有的声部为“定旋律”或“定旋律声部”。
3、 第斯康特(Discant)——十二世纪,平行曲调被加在圣咏的上方,并可以斜向、反向进行,形成声部交叉。同时允许有三、六度音程和经过音的进行,突出了非圣咏的高音旋律,称为“第斯康特”。
4、 康都克特(Conductus)——康都克特突破了在多声部中必须有一个声部用格利高里圣咏的限制。几个声部完全由作者自己写作,声部之间节奏大致相同。是一种分节歌式的歌曲
上一篇:用非线性电路研究混沌现象-1
下一篇:统计简答题计算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