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的理论分析(2)
时间:2025-04-30
时间:2025-04-30
社会保障作为工业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产物,成为一种正式的制度安排,最早萌芽于17~18世纪的英国。1889年德国建立的公共养老金计划,标志着社会保障制度已经开始走向国家化和社会化。100多来的实践已经表明,社会保障制度对于各国维护社会公平,提高社会福利,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一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与它的经济发展也是密切相关的,经济发展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延续,提供了经济条件和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社会保障制度又为经济增长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这些都是毫无疑问的。
在理论方面,关于社会保障问题的探讨,最早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其原因的研究》(1776年)。亚当·斯密论述了通过“看不见的手”来推动个体利益和社会福利的共同增长,进而实现社会整体水平提高的一种思想愿望。新历史学派针对当时德国所面临的劳资问题,强调和证明了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客观性和必然性。马歇尔主要论述改革收入分配以增进社会福利,以及对贫穷者的社会救济问题。1920年庇古(A.C.Pigou)出版了福利学派的经典著作《福利经济学》。福利经济学的主要观点:一是国民收入总量越大,则社会福利越大;二是国民收入分配越平均,社会福利也越大。他认为最佳的生产要素的配置所带来的国民收入最大,从而社会福利也最大。福利经济学和福利国家理论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奠定理论基础。1936年凯恩斯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提出通过国家干预,扩大公共福利支出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但是,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之后,发达国家普遍面临经济“滞涨”的困境,在这时候兴起了反对政府干预的自由经济学派,包括供应学派、货币主义学派、理性预期学派等,从理论上对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依据做出了重新评价,强调社会保障制度对经济发展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1975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Arthur Okun 出版了《公平与效率》一书,表达了当时经济学界一个非常流行的观点,即收入与消费的平等不得不以资源分配的效率降低
上一篇:质数和合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