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情史》中的动植物形象(7)

时间:2025-07-09

何尝不化而为禽兽草木五行百物怪也。”

诱惑或妖魅是使人生邪念、堕落的一个方面,但归根到底是因为人性的不足,冯梦龙如此编写,无非是对人性贪欲及淫乱的告诫。因为文本中也不乏有对那些动、植物袒护的字句:

“人之相害,种种不一。狐虽异类,若不为人害,胜人类多矣”(《情妖类 狐精》) “有情者,阳之属,故其多报在明。无情者,阴之属,故其多报在冥。”①

“已,女果生一獭,其家欲刃之。众曰:‘彼妖也而信,我人也而妄乎?’”(《情妖类 獭妖》)

“浸假而为石,顽矣。浸假而为鸟、为草、为木,蠢矣。然意东而东,意西而西,风之飘疾,惟鸟分其灵焉。双翔双集,可以人而不如鸟乎?梓能连枝,花解并蒂,草木无知,象人情而有知也。人而无情,草木羞之矣!”(《情化类 并蒂莲》)

“微独禽鱼,即草木无知,而分天地之情以生,亦往往泄露其象。何则?生在而情在焉。故人而无情,虽曰生人,吾直谓之死矣!”②(《情通类》)

其实,这并不完全是替动、植物辩护,而是为人性辩护,为拯救、教化人性而辩论。三卷的动植物形象,具备人性光明和黑暗的两个对立面,通过对它们形象而生动地刻画,深化主题,表达内涵。一是在“物化”思维下,对审美主体的作情义表达;二是在情的得失上作分析,融情入理,强调对人们的教化。

三、情理的教化

《情史》成书时处于明代中叶,其所处的社会背景是明代社会转型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开始解体、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城市平民蓬勃发展的重大转折时期,新思想、新观念伴随新时期不断涌现。当时市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市民性情随着商品经济的影响有了重大转变,复杂的情爱观和人性价值观也随之产生。但因转折期刚刚开始,新旧犬牙交错的复杂现象尤为突出,所以在面对情与理的平衡对抗中,人们还是矛盾的。于是,冯梦龙的“情”文化应运而生。

《中庸》道:“惟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者;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③“尽物之性”则“人之性”凸显,在《情化类》、《情妖类》、《情通类》三卷里,是冯梦龙“情化物”、“物化人”、“万物有情”的意思。在《情史·龙子犹序》中,冯梦龙指出:“天地若无情,不生一切物,一切物无情,不能环相生。生生而不灭,由情不灭故。四大皆幻设,惟情不虚假。”这段纲领性的阐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有价值的理论命题,①

② 冯梦龙.情史[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6:479 冯梦龙.情史[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6:762

试析《情史》中的动植物形象(7).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