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情史》中的动植物形象(4)

时间:2025-07-09

动植物之间的界限,成功建构了“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齐物”理想。道家的 “心斋”、“忘我”、“坐忘”是“物化”思维的同类衍生词,其皆为庄子追求自由的理论依据。儒道相济,儒家“比德”、“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等思想,也成为了“物化”思维的重要文化渊源。庄子的“齐物”理想里有蝶,有鱼,有鸟。蝶是“庄周晓梦”之蝶,鱼是鲲,鸟是大鹏鸟,是鲲化后的鸟,此鸟“其名为鹏”①。这些形象在庄子的审美构架中相互渗透、相互交融,构成了庄子“物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东晋玄学家张湛在《列子注 周穆王》中就庄子的“梦为鸟而厉乎天,梦为鱼而没于渊”做了解释:“此情化往复也”。表明“物化”是人与动、植物之间的互情化。在审美过程中,这种“情化”、“物化”让描写对象和刻画的主体不分彼此,使评辑的对象有了物性以外的情理性质。人与物之间具有某种相似的属性特征和生命现象,不论是“情化物”还是“物化人”,都完全符合审美的客观规律。

《情史》三卷充满着“情化物”、“物化人”思维的描写。比如:

《情妖类 蚱蜢》中的蚱蜢是“一青衣女子,作两髻,姿色甚美”。“青衣”是蚱蜢的外形色彩,“两髻”是蚱蜢的两翼。蚱蜢与女子之间可以相互置换,但藏掖不了事物的本质,不论怎样置换,交换身份后的事物都有着置换前的生命痕迹。《情妖类 鸳鸯白鸥》中的小姐和丫鬟,一化鸳鸯鸟,一化白鸥,一着锦衣,一着素衣。物色、级别皆都有所统一。《情妖类·芭蕉》中的“芭蕉”化成“绿衣媚容”的女子,其中的“绿衣”则是借芭蕉的绿色外表而描摹的。“物化”后的动植物皆是如此,就不一一举例了。

第三,人与动植物之间是互生的,在物性空间与人性空间的转换中不存在蹊跷问题,给予了筛选对象可观的解释。作品有男化女,并与爱人结为夫妇者,但一句“虽不化女可也”,表明只要情意真,就不在乎是否有性别差异;作品有闺怨化风者,“夫恶男子之远行,而誓为风以阻之,情蔽而愚矣。其灵也可化,其愚也亦可欺”,可见因爱生恨,扭曲心灵,继而转化为物,是愚蠢的变相;有投河化神、妒忌变态者,在爱的面前,缺乏自信,人性不够,情义泯灭;有怨气成火者,情感得不到回报的变态作为;有化身为铁、死不甘心者,爱之坚固,化铁不灭;有死后心化金石者,心不灭,情不断,极力抵抗落后的封建伦理道德,至情至上。

《情史》三卷素材来源于古籍(《搜神记》、《齐谐记》、《江湖纪闻》、《邸报》、《琴清》等)、民间故事(妒妇津、望夫石的故事等)、民间传说(江淮“婆饼焦”食品的由来等)、音乐作品(《雉朝飞》的传说等),类别众多,挑选甚广。但无论如何编撰,作为叙述的道具,描写的动、植物形象皆可被人或其他动植物形象所置换,反映了冯氏的思想蕴涵和艺术观照。有曰,“动植物文化意象被应用在语言或作品中,就会成功地唤醒每个人心灵深处的种族记忆,从而引发无限联想”②,任何成功塑造出的动植物形象及其视角呈现,皆是人的视角、人的思考的体现,“植物动物生长,众多自然界动植物与人类朝夕相处,一①

孙雍长注释.庄子[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8,5:1

试析《情史》中的动植物形象(4).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