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情史》中的动植物形象(3)
时间:2025-07-09
时间:2025-07-09
文言笔记小说《情史》又名《情天宝鉴》,全称《情史类略》。全书对历代各式各样的爱情故事及传说进行了分类并叙述,分为情贞、情缘、情私、情侠、情豪、情爱、情化、情妖、情通等类别,共二十四卷,一卷一类。其中,情化、情妖、情通三卷汇集情爱故事、情伤纠葛不等,共一百一十二则,《情化类》十八则、《情妖类》五十八则、《情通类》三十六则。此三卷主要选自历代小说、传奇、笔记、史籍以及民间传说中“物化”范畴下的男女事录,经冯梦龙加工编撰而成。卷内多以动植物为题,或人或物或妖,简明扼要地介绍被编撰对象的故事之由来、发展与结局,叙述人与动植物之间的关系,描绘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情爱遭遇。三卷之题材来源、编撰目的,皆与编创者冯梦龙的文学审美价值、审美理想紧密相关,其中渗透的道德观念、阅读趣味皆与时代背景脱离不了关系。
一、审美的取向
情化,因情而物化。它以人的审美理念为出发点,以追求人与自然共同生存、和谐发展为目的,富含人性化的特征,包含了中国文化极强的“审美人”境界。它与中国文化在注重情义,关注内在,强调审美意识上毫无二致。冯梦龙以“情化”为基点,对摘选、编录的文本进行了审美趋向上的思考和选择,对三卷摘录的对象做出了精确的筛选与润色:
第一,选择人们耳熟能详的蕴含某种品质或思想的动植物形象。三卷的文本内容简练、短小精悍。《情化类》的“情化”形象多数为成双成对的动植物,如鸳鸯、连理树、并蒂莲、双鹤、双雉,还有一些表现坚贞稳固、至真至诚的物体,如火、铁、石等。《情妖类》则充斥着猴、狐狸、马、虎等动物,它们被异化为妖精,做出关乎“情”的行为,其故事情节架构基本一致。《情通类》则编选了鸳鸯草、怀梦草、有情树、夫妇花、相思子、相思树等有灵性的植物,它们饱含了爱的思想。这些动、植物形象是冯梦龙继承与汇聚前人智慧而汇编出来的。它们被赋予一定的文化意蕴,蕴藏了古代人们丰富的情感和思想。虽然三卷文本中的动植物形象表现得较为单薄,范围也小,但因其选择密度集中,情理的表达可靠,主题显得很明确。
第二,借“物化”思维,寄动、植物于自然因素以外的情意。“物化”思维是中国传统美学的精华体现。中国传统美学以生命哲学为根基,认为宇宙万物是一气派生,认为世界就是一个气场。生命元气贯通三方,天、地、人一气相连,万物则沉浮于一气之中。而万物的生命情态与人的情感能相互感应,“情化物”、“物化人”合乎情理。
词语“物化”最初提出于庄子《南华经·内篇 齐物论》中的“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必有分也。此之谓物化”①。庄子的“物化”讲究超然的审美态度,人与道的对立统一。横跨在“物化”境界里的庄子和蝴蝶,超乎现实,打破了人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