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解读3(7)
时间:2025-07-14
时间:2025-07-14
( 1 )从教师的社会责任来看,师德具有全局性
从中央到地方各部门高度重视教育,以及全党、全社会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使师德远远地超出了本部门职业道德的范围,而上升到全社会各行各业职业道德之前,从而具有全局性。
高质量的教师队伍的师德素质必须遵循的要求是: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要有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要遵循教育规律,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在工作中探索创新;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人格,因材施教,保护学生合法权益。
( 2 )从社会地位来看,师德具有超前性
第一,师德有前瞻性。要使我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教育必须首先为之提供高科技人才,为此教师必须先行提高自身素质。
第二,师德有基础性。夯实共和国强盛之基,要靠教育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大军,而教师就是培训大军的 “ 教官 ” ,他们的品德、立场、观点直接影响人才的质量。
第三,师德有超前性。党和国家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就决定了教师的师德修养必须超越一般而做到 “ 打铁先要身板硬 ” 。师德建设超前的原则是: “ 教育者必先受教育 ” , “ 要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 ” 。 ( 3 )从教师职业及个人素质看,师德具有导向性
第一,师德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教师的职业道德具有导向作用,言传身教、表里一致是学校方向正确的政治保证。
第二,坚持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和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和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质量标准。要在执行落实过程中不走板、不变味,教师必须做到师德纯正崇高。
第三,要造就 “ 四有 ” 新人,教师要率先树立远大理想,抵制腐朽思想,给学生以蓬勃向上的精神力量,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境界,带头艰苦奋斗,发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和革命传统,树立优良道德风尚;增强法制观念,反对无政府主义与极端个人主义;以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基础,正确处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
第四,不断提高个人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 4 )从教师的人格评价来看,师德具有超越一般职业道德的示范性
下一篇:二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