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建筑史分析题---希望对2013考研的童鞋们(9)

时间:2025-07-11

⑴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这是根本性的,从三个方面影响中国建筑的发展。①最重要的建筑活动是创造与神灵对话的场所,即坛庙建筑,是中国建筑体系的神圣核心和最具象征意义的部分;②州郡依其在国中位置寻求天上星宿作为其对应物;③通过进一步的关于自然环境的具体认知及其它更低层次的事物中的序的把握,使天人合一观念逐级转化为建筑中的关系。

⑵物我一体的自然观。中国文化的自然观是将自然看作包含人类自身和物我一体的概念,影响着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得营造活动(如园林)。

⑶阴阳有序的环境观。也是强调有序,强调变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建筑的发展,表现在:①认定方位有主有从,这是中国所处地理环境与宗法制度的要求;②赋予构成环境的各种要素以互相依存又有主有次的属性,最典型是关注环境中山与水的位置;③这种序的观念与礼制对社会等级制度的维护要求相结合并逐渐与车舆、服装等一样纳入规范文化的要求中,并日趋强烈明确,使建筑群成为与社会关系同构互洽又自身有序的群体,是对封建社会人际关系的建筑化。

⑷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若干影响因素。如:①内向性——半封闭的大陆环境与以农为国的国情,促进了防御性的内向性空间;②尚祖性——中国的木构建筑在数千年中,在工艺技术日趋成熟完善的同时,却缺少在木结构体系类型上及木构既有体系之外的突破③中庸——依*着规范文化,依*着社会文化心理结构所产生的同构机制,在更大范围和更长时间内为中国建筑发展的路径从客观上作了限定,使得中国建筑在整体上不曾出现欧洲建筑史上那跌宕起伏的变化,始终沿着量变与渐变的方向走到近代。

26〉中国营造活动选址与布局

答:

选址:

⑴对环境的分析与利用。古人对可以把握的因素力图寻求变化规律与对不可把握的因素力图寻求彼岸的暗示构成了几千年中选择生存环境工作的两大领域。古人选址时遵循以下六条原则:①.近水而避水患②.防卫性好③.交通通畅,供应有保障④.注意小气候⑤.理想的景观模式⑥.有良好的环境主体,即对生活其中的人群的一定期代值,这是对社会环境的选择。

中国古代环境分析中重整体、重关系、重小环境和小气候,同时又重视社会心理影响的特色及其直观简单的观察分析方法,仍是当代环境科学值得借鉴和学习。

⑵环境改造和方位变通。在环境不尽符合理想模式时,或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发生变化是,用人工的方法调整与改善环境是经常的。除了包含着对方位的迷信之外,也包含着对重要视觉焦点在视线上要有所望及处理上由所像的规划考虑

布局

⑴几何关系与均衡对称秩序。宗法制度造就了正统观念在建筑上就是要求中正,面南为贵后,南北轴线逐渐成为主轴线,这种以院落空间为经营基础的对称成为大至城市、小至建筑群的理想模式,一旦有可能就予以实现。这种均衡对称并不同于一般形式上的完全轴对称,同时包含着内涵。

⑵同构关系与自然秩序。这是中国园林建筑中存在着的一种秩序,可以将园林中的建筑要素在这种格局中的关系称为“同构”关系或“拓扑”关系,包括向心关系、互否关系、互含关系。

⑶空间序列与总体权衡。中国建筑用院落或廊形成群体,决定了人们只有通过行走全程才能将全貌整合于脑中,这种经历一段时间后的叠加式景观、“长卷”式景观,是中国建筑群的特色之一,更具特色的是入口前导空间,常常包含着借用山水、城市、街巷等外部环境。

28〉中国营造活动的审美和建筑设计答:

选择木材作为结构的基本用材,切合中国农业国的概念,也较好地满足了大一统政权对营建活动作为观世

东南大学建筑史分析题---希望对2013考研的童鞋们(9).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