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建筑史分析题---希望对2013考研的童鞋们(2)
时间:2025-07-11
时间:2025-07-11
3〉评述中山陵
答:①中山陵设计是中国建筑师开始传统复兴的建筑设计活动的标志,为吕彦直设计。
②中山陵位于紫金山南麓,总体布局沿中轴线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南部包括入口石牌坊和墓道;北部包括陵门、碑亭、石阶、祭堂、墓室,绕以钟形陵塔。作为纪念性陵墓建筑,中山陵总体规划借鉴了中国古代陵墓以少量建筑控制大片陵区的布局原则,也揉入了法国式规则型林荫道的手法,没有拘泥于传统陵园的固有形式。它选用了传统陵墓的组成要素而加以简化,通过长长的墓道,大片的绿化和宽大满满的石阶,把散立的、尺度小大的单体建筑联结成大尺度的整体,除了过多的台阶,导致谒(ye)陵的劳累和心理距离的疏远等欠缺外,基本上取得既庄重又不森严,既崇高又不神秘的宏伟、开朗景象。较准确地表达了民主革命家所需要的特定精神和特定格调。
③从单体建筑看,主体祭堂造型没有套用传统祾恩殿的形象。平面为方形,外观形成四个大尺度的石墙墩,上冠带披檐的歇山蓝琉璃瓦顶。石牌坊、陵门、碑亭则沿用清式的基本形制而加以简化,运用新材料、新技术,采用了纯净明朗的色调和简洁的装饰,使得整个建筑群既有庄重的纪念性、浓郁的民族韵味,又有近代的新格调,可以说是中国近代传统复兴建筑的乙烯成功的起步。
4〉评价传统复信的三种历史主义思潮
答:①中国近代新建筑运用“中国固有形式”的传统复兴潮流,由外国建筑师发端,中国建筑师引向**。涉及所输入的新建筑类型和先进技术经验,如何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如何表现中国精神和中国特色,在中古建筑近代化、现代化过程中如何借鉴传统建筑遗产等重要问题。
②形成这股思潮的背景很复杂,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1.中国近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近代中西方文化碰撞围绕着侵略与被侵略的民族矛盾,“发扬我国建筑固有三色彩”成为当时中国建筑界和社会的普遍呼声。2.国民党政府定都南京后,着手实施文化本体主义。3.中国传统文化源于政治-伦理型文化,夸大了建筑形象的政治作用,夸大了建筑传统形式“国粹”的象征作用,把“中道西器”视为融合中西建筑文化的理想模式。4.当时中国建筑师,大多都是留学欧美回国的,他们既有国粹主义文化观所制约的传统的道器建筑观念,也有国外建筑教育所能带来的学院派折衷主义建筑观念,再加上外国建筑师在中国式教会建筑中的先行经验,因而短期内就迅速地掀起了传统复兴建筑的活动**。
③传统复兴的“中国式”建筑对应区分为三种历史主义:1.复古主义(宫殿式):这类建筑极力保持中国古典建筑的体量均衡和整体轮廓,保持台基、屋身、屋顶的三分构成,屋身尽量维持梁柱额枋的开间形象和比例关系。整个建筑没有超越古典建筑的基本体形,保持着整套传统造型构件和装饰细部。如杨廷宝设计的谭延闿(kai)墓祭坛、国民党党史资料陈列馆;徐敬直、李惠伯设计的中央博物院等。 2.折衷主义(混合式):这类建筑突破中国古典建筑的体量权衡和整体轮廓,不拘泥于台基、屋身、屋顶的三段式构成,建筑体形因功能空间确定,外观呈现洋式的基本体量与大屋顶等能表达中国式特征的附加部件的综合。如吕彦直设计的中山陵祭堂和广州中山纪念堂;董大酉设计的上海市图书馆、博物馆。 3.以装饰主义为特征的传统主义:在新建筑的体量基础上,适当装点中国式的装饰细部,作为一种民族特色的标志符号出现。如:杨廷宝设计的南京中央医院,北京交通银行;童寯等设计的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大楼;梁思成、林徽因的任仁立地毯公司。
④可以看出,中国近代传统复兴建筑的采用的这三种历史主义的处理手法,与西方建筑的历史主义表现是一致的,是带规律性的现象,这是中国建筑在近代、现代化过程中为 民族风格而展开的一次很有意义的 。
5〉通过塔反映古人怎样对待外来文化
答: 塔的原型是印度的萃堵波随佛教传入中国,以塔刹的形式与中国楼阁结合形成早期的楼阁式塔,是主要对象。随时代发展,出现密檐塔、单层塔、金刚宝座塔、喇嘛塔等类型。材料由木发展为砖石、金属、砖木等,作用由主要的膜拜对象渐渐退化,甚至在佛寺中消失,只是成为寺庙屋脊上的一个符号,功能也由拜佛延伸至墓塔、料敌、眺望、风景意义、导航、风水等。
上一篇:加强安全教育提高避险能力
下一篇:赢在路上-工作分析名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