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建筑史分析题---希望对2013考研的童鞋们
时间:2025-07-11
时间:2025-07-11
1〉评述北京明清故宫的成就
答:现存的北京宫殿建于1406年,完成于1420年。“型制昔如南京,而宽敞壮丽过之”。它的布局集中了前朝各种型制的特点,如:①宫殿和城市中轴线重合,突出宫城的地位;②采用千步廊,在天安门南的序曲部分做文章(仿宋元);③采用三朝五门(仿隋唐);④采用三朝两宫制(明初);⑤园林置于三朝两宫之后(唐);⑥午门采用宫阙制“∏”(唐)。 故宫宫殿的艺术成就是创造至高无尚的皇权气氛,手法有:①强调中轴线和对称布局:故宫中轴线与城市中轴线和二为一,形成一种突出秩序。这种秩序是以组织人活动的主干线路为基础。在轴线上的建筑及其附属部分采取严格对称的手法,主轴线两侧次要轴线上各建筑采取大致对称而灵活变通的手法。这是居中为美这一构图思想的必然性结果。②院落运用与空间变化:故宫在1.6公里轴线上,用连续的对称的封闭空间,形成逐步展开的有节奏的建筑序列,使人渐入佳境,产生精神的升华,衬托出三大殿的庄严、崇高、宏伟。院落的组织通过以门、廊庑、屋顶为中介,用两极渗透机理,进行转换、限定、对比、反衬,体现了中国建筑群空间与失健叠加的特色。③建筑形尺度的对比:故宫的主要建筑尺度高大,次要建筑则台基高度按等级降低,尺度缩小,尺度表现等级,目的是突出主体,主要通过屋顶形式,开间数的对比。④富丽的色彩和装饰:建筑采用强烈的对比色调,白色台基、土色墙面、朱色门窗、青绿彩画再加上赭色琉璃,使故宫在蓝天和全城大片灰瓦衬托下,格外光彩夺目。建筑细部和装饰、小品陈设、文字附加象征意,以示皇权之神威。北京故宫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代表性建筑之一,是建筑符号成熟、空间意识强化、宫殿建筑走向纪念性的高潮。
2〉评价近代中国的西方折衷主义风格的建筑
答:①首先,西方折衷主义建筑本身充满矛盾。它通过灵活模仿和自由组合历史上的各种风格,取得丰富多样的建筑形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为解决社会需求与拘泥于固有法式之间的矛盾的探索,但面对社会发展带来的建筑新空间、新体量和不断出现的新材料、新技术,没有创造出相适应的新建筑形式。在宏伟的、豪华的建筑外表的背后,常常隐伏着功能粗率、结构扭曲、浪费巨大等弊病。这个矛盾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和现代生活的快步深进显得日益尖锐。②显然,这种状态的西方折衷主义建筑进入近代中国,必然增深矛盾。一方面,这种折衷主义建筑是近代中国样式建筑的主要构成,与它相联系得是一整套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新建筑类型和新技术体系。它与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下来的传统建筑体系相比,无疑是一种进步,标志着中国近代新建筑体系得建立和发展。另一方面,这种西方折衷主义建筑的传入,除了一部分是中国自主和中国建筑师主动引进外,很大部分是在外国殖民地侵略背景下输入的,它的文化价值和政治价值是相悖的。而从建筑历史演进的历史坐标上来看,正是世界历史从近代向现代过渡时期,从新建筑运动到包豪斯的建立,已经孕育和萌发了即将到来的新时代建筑。因此,近代中国折衷主义建筑的兴旺,从中国历史坐标来看,是中国近代建筑活动中新体系建筑的盛期发展,是新事物。从世界历史坐标看,却是面临淘汰的旧体系、旧事物,一定程度上推迟了中国接受现代建筑的时间表。③时至今日,这些西方折衷主义风格的建筑成为城市重要的建筑文脉,在历史长河中经过文化的融合与吸附,这种建筑已转化为中国近代建筑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我们应以开放的意识来看待这份近代建筑遗产,既看清它在近代时期能交流的矛盾,也应明确它作为人类文化遗产在今天的历史价值。
上一篇:加强安全教育提高避险能力
下一篇:赢在路上-工作分析名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