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第八届年会暨“大众传媒(8)
时间:2025-04-21
时间:2025-04-21
引向欲望创作、文学的消费化、理性中心的消解,和文化的零散化。暨南大学蒋述卓教授从另一个角度也提到了这个问题,他认为:当下的文学生产多是先有媒体炒作,后有理性批评,带来文学创作虚假的繁荣。掩盖了文学创作的失误,或者说是粗糙。有时不得不借助炒作来推荐文学。比如,小说刚出来,开新闻招待会。这样的媒体在一定程度上阻挠和误导了文学的阅读。另外,网络对文学生产的影响也很大。网络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文学的影响,这种放大很可能形成批判暴力、语言暴力、网络暴力,借打名人来出名,对一些批评家形成不必要的压力。
另一种倾向则是立足于当下文学的处境,为文学寻找当下乐观的可能性,认为这是文学的一种发展,根本不存在所谓文学消亡论,我们也不该对大众文化持一味地否定态度,应该要摆脱传统的精英写作和研究的立场来看待大众文化。
比如,哈尔滨师范大学冯毓云教授就认为,经典意义上的文学确实已经消失了,但经典文学的消亡不等于文学终结,媒介对文学的冲击是事实,但文学自身有多层建构。同样地,首都师范大学王德胜教授说,文学是不会死亡的,死亡的只会是文学的某种形式,如唐诗。今天所谓的文学的死亡,其实只是文学遇到了某种挑战。文学自古以来就只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对文学应有一个发展的眼光。而批判大众文化首先要知道大众文化是什么,要了解它,文化不存在死亡的问题,只存在如何改变的问题。我们对大众文化的无奈往往是因为不知道如何真正地进行对话。
另外就大众文化本身,有学者认为要寻求当下文学的可能性,不能仅仅从其自身出发,更要考虑它的整个历史语境的可能性。比如同济大学朱大可教授就对大众文化持支持态度,认为“他者化”是“大众文化”的一个良好特质。苏州大学刘锋杰教授分析了大众文化自我消解的特性,认为固然被意识形态所操控,但它也会消解意识形态。而湖州师范学院颜翔林教授则认为大众文化在某种意义上是在重新制造神话,是对古代神话的一种当代复活,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没有消亡。
上一篇:会计证跳转工作证明.doc
下一篇:富硒食品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