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第八届年会暨“大众传媒(5)
时间:2025-05-02
时间:2025-05-02
一种雇佣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实现两种转换:一方面,作家身份地位需要确认,体验传媒的同时更要坚守自己的领域。(这个观点得到了很多学者的赞同。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南帆先生认为我们不该为了迎合媒体而放弃自己本学科的学术深度。暨南大学饶芃子教授说这是知识分子的底线。)另一方面,理论批评话语的转型,这需要充分的知识储备以及文论话语的建设,强调文学作为精神生产的特殊性,不能忽视其自由性与多元化。
但正如上海大学王鸿生教授指出的,我们还没有学会讲述自己的故事。我们学科本身的文章还存在“抽象不上去,具体不下来”的状态,一些学者生活在一种虚假的概念里面,他们对文学艺术观察的经验,不能进入他的写作,处于一种非常窘迫的状态里。这种窘迫的状态正是体现在了南京大学赵宪章教授总结的文学研究者面对大众传媒时代文学生产的四种立场上:一是坚守,坚守经典,坚守精英,对大众文化持批判态度,但有力不从心之感;二是借力,利用电视、网站特别是博客扩大自己的声誉,如余秋雨、易中天等,但这只是少数人的权力;三是转向,转向文化研究,在方法论上有所启示,但这种研究令人眼花缭乱,是非学术的;四是面对,面对中国当下的现实直面研究。注意宏观与微观的结合,更要注意个案分析,甚至细节分析。
如何解决我们研究者这种窘迫状态?不少学者们认为,研究学理化和脚踏实地的做研究是必要的,对文化研究来说,特别要注重个案的研究。香港岭南学院许子东教授就强调。重要的不是立场,而是学理,关键在于文人能否沉下心来做。学理可以让我们在有限的空间挖掘更多,立场太过于简单,缺少支持。山东大学陈炎教授也认为学术要做的是研究某个趣味是怎么来的。学者不应该忙于做价值判断,而应做切实的事实分析,但也不是不说价值问题,而是提倡价值中立,方法多元,认为这才是自身也处于大众文化中的学者们应具有的最基本的学术态度。北京师范大学王一川教授也呼吁学者们在切实分析中,不仅仅是要加强文本阅读,也要关注当下的文化现象,解释中国大众文化下的文学创作本身,因此强调我们自身的理论原创力,我们的学
上一篇:会计证跳转工作证明.doc
下一篇:富硒食品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