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第八届年会暨“大众传媒(7)
时间:2025-04-21
时间:2025-04-21
性的原理,是中国传统儒生的情怀。西南民族大学戴登云教授就认为这就必须要重构个体的现实生存视野。上海师范大学王纪人教授认为知识分子在审美的场域、娱乐的场域都要有自己的坚持,这才是我们做学术的底线。华东师范大学殷国明教授也认为我们自身还没有真正找到能够让我们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而当代大学生也同样没有找到,他们面临三个问题,同时意味着要有三种打开,即思维的打开,胸襟的打开和生命的打开。其中生命的打开是最重要的,打开我们的生命才可能有所坚持,才可能有所建立。这意味着,我们文艺工作者,不仅要在这样的时代做好自身的建设工作,也要在教学中、在研究中做好对大众的“打开”工作。
三、大众传媒发展对文学生产的影响
学者普遍承认了大众传媒时代的文学生产与传统文学创作差别甚大,但大众文化对文学生产的影响,学者们的评价却有截然不同的两种倾向。
一种倾向认为大众文化对传统文学生产带来的是负面的印象大于了有利的方面,持类似观点的学者带着沉痛惋惜地分析了当下的文学处境和文化现象。
比如,河北师范大学郭宝亮教授关注当代文学创作中的现象,即“猎奇化”现象,包括身体写作、大话和戏说,这些现象虽然包含着某种意义上的反叛,但在消解的同时连根拔去而并没有经过沉淀。他认为“猎奇化”是一种时代病,是一种普遍现象,从中人们能得到的是虚拟的享乐,遗失的是“深度”。而我
们的文学创作就是建立在这样的“猎奇”的基础上的。温州大学马大康教授则从大众传媒对文学写作方式的改变上讨论了这种猎奇与传媒的关系。他认为,大众传媒是空间化的存在,将历史性的纵向传媒转变成了空间化的传播,将历史、传统的传播转变成了重当下、讲猎奇的传播。在这样的传播手段下,经典产生的机制也发生了变化。大众传媒是以利益为驱动的,在与大众的互动中,不断迎合大众趣味,同时也恶性循环地引导了大众猎奇的趣味和利益倾向,于是就自然会
上一篇:会计证跳转工作证明.doc
下一篇:富硒食品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