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公共选修课选课手(12)
时间:2025-07-10
时间:2025-07-10
考试要求:
平时成绩( 40 %),开卷考试( 60 %)。 任课教师简介:
张金红(课程负责人),教授,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 教学方面:
主讲校级精品课2门“普通生物学”(必修)和“基础生命科学”(全校公选课国家教学团队)。校级精品课“基础生命科学导论实验”和“生物科学综合实验”课程负责人。负责组织实施“开放实验必修专题”和“生命科学前沿知识”课程。南开大学“百项工程”项目,在生科院负责组织项目实施。三年共指导本科毕业论文6名,必修课;百项工程项目2项(8名学生)。承担省部级教学研究项目7项,或省部级以上优秀教学成果奖4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十几篇,5篇获省部级以上优秀论文。获南开大学“第四届教学名师”称号。 科研方面:
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酶学及生物活性物质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参加或主持完成国家及省部级等十几项科研课题的研究。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科学研究论文50余篇,多篇被SCI和EI收录并引用。
本课程组任课教师还包括:10位长期从事实验教学并承担科研课题的骨干教师;白艳玲博士/教授、牛淑敏教授、刘燕强博士/教授、刘巍博士/副教授、江莎博士/副教授、朱晔荣博士/副教授、李登文博士/副教授、徐海津博士/副教授、李国强博士/副教授等。
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 中文名称:自然地理学 英文名称:Physical Geography
授课对象:全校本科生 所属类别:自然科学与技术 教师姓名:古松 职 称:教授 课程简介:
《自然地理学》是审视与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上部)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空间分异特征与变化规律,从而对其进行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以及调控的综合学科。主要内容包括地球宇宙环境、地壳运动、气候、水文、地貌、生态、土壤及其资源等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动态过程,阐明其变化发展规律;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进行自然地理分区和土地类型划分,阐明各级自然区和各种土地类型的特征和开发、利用方向;研究认为环境(受人类干扰、控制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特点、发展方向和存在问题,寻求合理利用和改造的途径及整治方法。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我们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以及一般性的自然地理现象和过程有正确的了解,建立起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的认识,加强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关系的理解,加深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初步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组成要素的一般性质、特征、类型、分布、及其相互关系。
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 中文名称:全球变化生态学 授课对象:全校本科生 所属类别:自然科学与技术 教师姓名:古松 职 称:教授 课程简介:
全球变化生态学是在全球变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地球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大气科学和信息科学等相互交叉的学科。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导致全球范围内德生态环境发生急剧变化,其变化已经对包括人类在内的地球生命系统构成了巨大的威胁。本课程从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等方面说明全球变化生态学所包含的主体内容,其实质就是研究生物圈及其变化。重点介绍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得基本生态学问题。主要包括全球变化的特点和原因;全球碳循环,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全球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全球变化与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卫星遥感在植被监测中的应用;全球变化的适应对策等内容。为预测全球生态系统的变化,以及人类采取相应的对策提供理论依据。它既是现代生态学的前沿,也是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技术支撑之一。 教材和参考书目: 教材:
方精云等:《全球生态学——气候变化与生态响应》,高等教育出版社,springer出版社,2000。 参考书:
1、周广胜等:《全球生态学》,气象出版社,2003。 2、朱诚等:《全球变化科学导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于贵瑞等:《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碳循和碳储积》,气象出版社,2003。 4、邵孝侯等:《生态学导论》,河海大学出版社,2005。 5、高庆华等:《中国自然灾害与全球变化》,气象出版社,2003。 6、王绍武等:《现代气候学概论》,气象出版社,2005。 7、邹冬生等:《生态学概论》,海南科技出版社,2007。 8、J.L.Chapman:《Ecology_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Cambridge University , 2001。 考试要求: 任课教师简介:
从事生态学教学和科研工作20余年。 职称:教授;学位:博士(日本);所在院系:生命科学学院植物学与生态学系,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0余篇。
下一篇:质量保证措施和创优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