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历史大二轮专题十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2)
时间:2025-07-07
时间:2025-07-07
2014高考历史大二轮 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 教师使用文档+题库练习打包
考点一 社会主义制度与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核心词:过渡时期、总路线、三大改造、“一五”计划
1. 过渡时期总路线:“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
步实 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简记:“一化三改”。实质: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
2. “一五”计划
(1)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济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
(2)意义:“一五”计划的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3. 三大改造
(1)过程:国家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2)意义:三大改造的完成,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考点二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1956~1976年) 核心词:主要矛盾、“左”倾错误、“八字”方针
1. 1956年《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标志着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
2. 中共八大——正确方针
(1)内容:一是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二是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评价: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成功探索,但在实践中未能坚持下来。
3. “左”倾泛滥
(1)表现:1958年开始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原因:急于求成,改变落后局面的心情迫切;没有经济建设经验;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左”倾冒进,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3)结果:经济比例失调,环境破坏,农民的积极性受挫,是造成三年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
4. 调整恢复:1960年冬提出“八字方针”,1962年底,经济形势好转。
5. “文化大革命”浩劫
(1)实质:“左”倾错误发展成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恶果。
上一篇:经济学名词解释大全汇总[1]
下一篇:华兹华斯诗歌的自然主义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