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分析(3)
发布时间:2021-06-08
发布时间:2021-06-08
▲隶天学参敏I渊版
本实现调整升级,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等高科技新兴海洋产业不断成长,山东省海洋三次产业比例由2000年的32:29:39调整为2007年的18:38:44。可以说,山东半岛海洋产业遵循海洋产业发展和演变的规律,初步实现了海洋产业结构高级化,一定程度避免‘r海洋产业的“同构化”和气低度化”①,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Ⅸ建设奠定了较为合理的产业基础。
3.生态环境基础。一切海洋经济活动都离不开海洋生态环境,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条件下海洋经济效益可以不断提高,恶劣的海洋生态环境则会严重损害海洋经济效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需要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的支撑,不断提高海洋经济效益,最大限度降低海洋生态环境带来的发展局限。总的来看,山东省海洋生态环境处于较好状态,全省近岸海域主要以清洁和较清洁海域为主,近年来海洋污染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海洋生态环境呈现良性发展趋势。据((2006年山东省海洋环境质量公报(白皮书)》显示,2006年山东污染海域面积比2005年减少14%,适合海洋生物生存和海水养殖、游泳的水域占到了90%。2008年,山东新建海洋特别保护区7个,各类海洋保护区达到20个,保护区总面积达115万公顷。不断改善的海洋生态环境为实现海洋产业的优化升级,海洋经济发展的可持续,以及蓝色经济区的高水平建设奠定了生态环境基础。
4.城市化基础。沿海中心城市同时集聚了大部分海洋社会资源和优势海洋自然资源,是海洋产业密集区,以及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沿海地区城市化不断发展,有利于增强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作用,进一步促进海洋产业的集聚,提升蓝色经济核心区域的竞争力;同时,立足于本地海洋自然资源优势和海洋资源特性,通过发展相关海洋产业和临海产业,促进沿海地区次级中心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是蓝色经济区建设得以全面实现的重要方面。目前,山东正处在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2007年全省城镇人口为4379万人,全省总人口9367万人,人El城市化率为46.75%;2005至2007年间,山东省人口城市化率同比分别提高1.5、1.1和0.65个百分点。半岛沿海地区是山东城市化发展的领先地区,山东城市化质量指数排在前5位的依次是青岛、威海、济南、东营、烟台,均位于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范围内,根据《山东半岛城市群总体规划》,到2010年半岛城市群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0%。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是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重要推动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要坚持与半岛沿海地区城市化进程相协调,互相推进。
三、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其地理边界涵盖滨州、东营、潍坊、烟台、威海、青岛和日照7个沿海地市。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社会经济发展经历了由“陆上山东”、“海|二山东”到“蓝色经济区”的历史性跨越。从“陆上山东”到“海上山东”,足山东省发展空间的延伸和拓展;从“海上山东”到蓝色经济区建设,则是llJ东省社会经济发展理念的转变和提升,是山东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蓖大转变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性转型。我们认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应该是全闷海洋科技产业发展的先导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和谐进步的示范区、海陆一体开发和城乡一体发展的先行区。全面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高水平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需要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综合分析,全面考量。
1.宏观发展层面。立足于IJl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整体发展,从宏观视角审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主要面临科学规划和协调发展问题。
科学规划问题的关键足在中国经济发展大格局中如何准确定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在此基础上规划蓝色经济区未来10年到20年的发展进程。在2009年5月到7月2个月内,国务院先后通过并批复《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和《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等沿海区域发展规划,福建、江苏和辽宁沿海地区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中同沿海地区初步形成r“三大四小”的发展格局②。山东半岛地区处于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三大经济区“南北夹击”之中,特别①所谓产业结构“同构化”是指在各地区海洋产业结构变动过程中小断出现和增强的Ⅸ域结构的高度相似趋势;“低度化”主要是指
海洋产业结构从低水平状态向高水平状态升级的动态过程I|f,升级速度缓慢或在较低水平上重复的趋势。②“三大”是指珠t角、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IⅡ1/1,”是指北部湾、海峡四岸、江苏沿海和上[宁沿海。
万 方数据
上一篇:三相异步电动机原理
下一篇:1.6线性回归(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