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音乐史 复习精髓(16)
发布时间:2021-06-07
发布时间:2021-06-07
受难乐:是用音乐表现《圣经》福音书中有关耶稣受难故事的一种古老的体裁。它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14世纪后半叶,这时的受难乐叫做“素歌受难乐”,以群众用单声部齐唱为特点。#第二阶段在15世纪,这时的受难乐叫做“应答受难乐”,经文歌风格的复调手法起初只被用于那些代表群众的歌词部分,三位演唱的牧师在其中把三种不同的吟诵音结合成一种表达群众情绪的复调织体,随后又出现两类“应答受难乐”,一类只在谱写群众和基督的话时运用复调,而其他部分仍然是单音,另一类则是全部歌词都用复调处理。#第三阶段在1650年以后,随着歌剧和清唱剧的发展,在德国出现了一种清唱剧是的新型受难乐,叫做“受难清唱剧”,特点是用通奏低音伴奏的宣叙调为福音书叙述者谱曲,常用咏叹调或宣叙调与咏叹调结合来表达富于诗意的沉思段落,开始用乐队伴奏咏叹调与合唱,并演奏序曲和间奏,还运用了众赞歌的音调。后来巴赫把受难乐的创作推向了一个顶点。
教堂奏鸣曲:在教堂演奏,在弥撒仪式的各段之间穿插演奏,一般有四个乐章,速度按“慢-快-慢-快”的顺序排列。前面的慢乐章常有即兴演奏的性质,随后的快乐章则经常运用赋格的模仿手法。有时它也可能包括一个有舞曲性质的乐章。
室内奏鸣曲:在宫廷娱乐的场合或私人的音乐会上演奏,它包括一些风格化的舞曲,实际上它已是一种组曲,它有时也可能以一段非舞曲性质的前奏曲开始。 三重奏鸣曲:17世纪后半叶,记谱上是三行乐谱,且是为两个高音乐器和通奏低音而作的奏鸣曲被称为三重奏鸣曲。实际上要求四位演奏者,因为除了演奏小提琴和通奏低音的三位演奏者外,低音线条还需要有一个低音乐器加以重叠,以便加强低音的持续性和浓度。
科雷利:巴洛克时期最有影响力的小提琴家,他几乎只为弓弦乐器创作。他的音乐以清晰的调性为特征,调式的痕迹已经没有了。他是第一位完全用大小调进行创作的作曲家。他的音乐大部分是自然音,并系统地运用模进,其中和声模进用来有效地转调,旋律模进用来扩展旋律线条。他的每一首作品都包含主调与复调的风格,至少有一个快乐章是用赋格手法创作的。他的对位是一和声为基础的,并被调性所控制。慢乐章留给演奏者很大的即兴装饰的自由,因此它在有些乐章中的记谱往往和实际音响有较大出入。
古组曲:17世纪最后25年定型,来自意大利的室内奏鸣曲,由四种风格化的舞曲为核心组成,这些舞曲是:阿拉曼德舞曲、库朗特舞曲、萨拉班德舞曲、基格舞曲。这四种舞曲在节拍和速度上形成对比,但是它们都在同一个调上,且大部分都是采用二部曲式,即乐曲由两个部分组成,没个部分各自反复。在这四种舞曲的基础上,可以增加一首前奏曲,也可插入一些其它舞曲。
洛可可风格:起源于17世纪末的法国,延续到18世纪60年代。它的艺术风格与宏伟壮观的巴洛克风格既有对比又有联系,比较轻松、优雅、明快。它富于精美的装饰和雕琢,代表了法国宫廷的艺术趣味。大库普兰的作品属于这种风格。 大协奏曲:是器乐协奏曲的一种最早形式。其中一个独奏者组成的小组与较大乐队之间互相抗衡。独奏组经常是由两把小提琴和通奏低音组成的,被称为“小合
上一篇:跨国饭店集团在中国之四:圣达特
下一篇: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薪酬问题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