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课后习题答案_沈萍_陈向东_高等教育出(13)
发布时间:2021-06-07
发布时间:2021-06-07
微生物学课后习题答案_沈萍_陈向东_高等教育出版社
苔上形成的圆形局部透明溶菌区域。
7.蚀斑(plague) 又称空斑,经适当稀释动物病毒标本接种于动物单层细胞培养,并辅以染色,在细胞单层上形成的可识别的局部病变区域。
8.半数效应剂量(50%effectdose) 使试验单元群体中的半数(50%)个体出现某一感染反应所需的病毒剂量,其值以50%试验单元出现感染反应的病毒稀释液的稀释度的倒数的对数值表。
9.中和作用(neutralization) 特异性的病毒抗体与病毒毒粒作用,使其失去感染性、抑制病毒的繁殖。
10.中和抗体(neutralizingAbs) 能够中和病毒感染性的病毒抗体。
11.毒粒(virion) 病毒的细胞外颗粒形式,亦是病毒的感染性形式。Dulbacco等(1985)指出,毒粒是一团能够自主复制的遗传物质(DNA或RNA),它们被蛋白质外壳包围,有的还有一附加膜(包膜)以保护其遗传物质免遭环境破坏,并作为将遗传物质从一个宿主细胞传递给另一宿主细胞的载体。
12.壳体(capsid) 又称衣壳,包围着病毒核酸的蛋白质外壳。
13.蛋白质亚基(proteinsubunit) 以次级键结合,构成病毒壳体的蛋白质单体,其同义语为原体(protomer).
14.壳粒(capsomer) 在病毒的二十面体壳体构成中,一定数目的蛋白质亚基,以特殊方式聚集所形成的在电镜下可见的结构,其同义语为形态学单位(morphologicalunit)
15.五聚体(pentamers) 由5个蛋白质亚基聚集形成的壳粒,因其在壳体结构中与5个其他的壳粒相邻,所以又称五邻体(penton)。
亚6.六聚体(hexmers) 由6个蛋白质亚基聚集形成的壳粒,因其在壳体结构中与6个其他的壳粒相邻,所以又称六邻体(hexoH)。
17.核壳(nucleocapsid) 又称核衣壳,病毒的壳体与其包闭着的核酸和内部蛋白一起所构成的复合结构,一些简单的病毒的毒粒就是一个核壳结构。
18.包膜(envelope) 又称囊膜,一些病毒核壳外所覆盖着的脂蛋白膜,系病毒成熟时,自细胞质膜、核膜或高尔基体膜等以芽出的方式成熟时,由细胞膜衍生而来。病毒包膜的结构与生物膜相似,是脂双层膜,在包膜形成时,细胞膜蛋白被病毒编码的包膜糖蛋白取代。
19.刺突(spike) 又称钉状物,病毒表面的向外凸出的突起,包膜表面的糖蛋白突起称包膜突起(peplomer),或称膜粒。
20.正链RNA(plusstrandRNA) 若病毒的ssRNA可以作为mRNA直接进行翻译,则规定它为正极性(+意义),即为正链RNA(+RNA)。
21.负链RNA(minusstrand RNA) 若病毒的ssRNA序列与其mRNA互补,则规定它为负极性(—意义),即为负链(—RNA)。 ·
22.双意RNA(ambisenseRNA) 病毒的ssRNA部分为正极性,部分为负极性。
23.转染(transfection) 将从病毒毒粒或病毒感染的细胞中分离纯化的病毒核酸实验性地导入细胞,现在已用来泛指将外源核酸导人细胞。
24.感染性核酸(infectiousnucleicacid) 以转染方式导入细胞后能够完成复制循环,产生病毒子代的病毒核酸,否则为非感染性核酸。
25.分段基因组(segmentedgenome) 由数个不同的核酸分子构成的病毒基因组。
26.结构蛋白(structureprotein) 构成一个形态成熟的感染性病毒颗粒所必需的蛋白质,包括壳体蛋白,包膜蛋白和毒粒酶。
27.非结构蛋白(non—structureprotein) 由病毒基因组编码、在病毒复制时产生并在其中具有一定功能,但不结合于毒粒之中的蛋白质。
28.吸附(attachment) 病毒通过其表面蛋白与敏感宿主细胞的受体特异性结合,导致病毒颗粒固着于细胞表面的过程,吸附是病毒复制的第一阶段。
29.一步生长试验(one—step growth experiment) 以适量的病毒同步感染处于标准培养的高浓度敏感细胞,以致可由细胞群体发生的病毒复制事件推知单个细胞发生的病毒复制的试验。
30.潜伏期(1atentperiod) 从病毒吸附于细胞到受染细胞释放出子代病毒所需的最短时间。 3重.裂解量(burstsize) 每个受染细胞所产生的子代病毒颗粒的平均数目,其值等于稳定期病毒效价与潜伏期病毒效价之比。
32.隐蔽期(eclipse period) 自病毒颗粒形式在受染细胞内消失到新的感染性病毒子代颗粒出现
下一篇:数学建模竞赛培训讲义 详细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