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十年来“文化大革命”成因问题研究述评(9)
时间:2025-04-20
时间:2025-04-20
介绍“文化大革命”的成因
(16) 张天义:《“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辽宁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
(17) 宋银桂:《中苏交恶与“文化大革命”》,《湘潭大学学报》1995年第6期。
(18) 张化、沈汉:《六十年代中期的国际环境与“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中共党史研究》1997年第1期。
(19) 刘丽丽、杜兵:《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原始诱因》,《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20) 金春明:《再论“文化大革命”起因》,《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21) 牛大勇:《冷战与中国“文化大革命”的起源》,《社会科学论坛》2000年第5期。
(22) 张化、沈汉:《六十年代中期国际环境与“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中共党史研究》1997年第1期。
(23) 祁广森:《计划经济是“文化大革命”发生的体制原因》,《党政干部学刊》2008年第5期。
(24) 黄国雄:《“文化大革命”若干问题研究综述》,《福建党史月刊》1988年第6期。
(25) 杨玉玲:《党内经济建设上的分歧与“文化大革命”的发动》,《西安政治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26) 高永昌:《从人民公社化运动到“文化大革命”的发生》,《党史研究与教学》1996年第5期。
(27)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33页。
(28) 冯静、赵先明:《邓小平论“文化大革命”爆发原因研究》,《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29) 郑谦:《从“文化大革命”的发生看领导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党史通讯》1986年第10期。
(30) 张明军:《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的政治信息传输和交换体制与发动“文革”动机的形成》,《党史研究与教学》2003年第4期。
(31) 张明军:《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的政治信息传输和交换体制与发动“文革”动机的形成》,《党史研究与教学》2003年第4期。
(32) 李安增:《“文化大革命”成因的法制因素探析》,《中共党史研究》2004年第6期。
(33) 李安增:《“文化大革命”成因的法制因素探析》,《中共党史研究》2004年第6期。
(34) 张明军:《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宪法运行制约机制与“文革”的爆发》,《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35) 王利:《谈执政党建设的失误与“文化大革命”的动因》,《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3期。
(36) 王海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文化大革命”研究的新进展》,《党史研究与教学》2002年第2期。
(37) 余伯流:《“文化大革命”的反思》,《争鸣》1989年第1期。
(38) 张化、苏采青主编《回首“文革”——中国十年“文革”分析与反思》(上),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年,第253~254页。
(39) 张化:《关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党史研究综述》,《中共党史研究》1988年第5期。
(40) 许全兴:《毛泽东晚年的社会主义探索与实践》,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56页。
(41) 廖雅琪、朱霁青、景怀斌:《“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心理学分析》,《社会科学家》1989年第4期。
(42) 张明军:《试论“文革”爆发的思想文化基础》,《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上一篇:英语高级口语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