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十年来“文化大革命”成因问题研究述评(8)
时间:2025-04-20
时间:2025-04-20
介绍“文化大革命”的成因
数研究者能够看到原始档案,多数研究者只能靠引用二手材料或者收集散落到民间的“文化大革命”第一手资料进行研究。可以说,关键资料的封存与民间资料的散落依然是“文化大革命”成因研究中的软肋。二是研究机构与人员的限制。目前,国内没有一个从事“文化大革命”史研究的专门机构,尚无相互交流切磋的学术团体,有限的“文化大革命”史研究的学者们基本上处于单兵作战的状态,他们之间缺乏沟通与交流,限制了“文化大革命”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三是少数纪实文学创作泛化粗俗,对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监管。
(四)应加强以往有所忽视的几个问题的研究
一是要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文化大革命”发动的研究。有学者进行了初步研究,认为“文化大革命”是在捍卫马克思主义纯洁性的初衷下发动的,由于对国内国际形势的错误观察和对马克思主义的片面理解,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陷入迷误之中。“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提供了丰富而深刻的教训。
(44)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走向误区与“文化大革命”发动之间的联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我们应从中吸取哪些深刻教训,“左”倾错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危害等问题,还需要深入研究。二是要加强普通群众与“文化大革命”发动的研究。“文化大革命”是一场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民众在“文化大革命”发动中扮演什么角色、起到什么作用,应加强研究。三是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文化大革命”发动的研究。“文化大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在执政期间发生的一次重大失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文化大革命”的发生有什么关系,则研究得不够。四是要加强党的其他领导人与“文化大革命”发动的研究。“文化大革命”是在毛泽东领导下发动的,党的其他领导人在“文化大革命”的发动上有无责任、责任多大,这个问题也值得思考。
注释:
①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194页。
② 魏宪朝:《试析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与“文化大革命”的发生》,《聊城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③ 朱海雄:《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与“文化大革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④ 叶昌友:《毛泽东晚年对“三大主义”的认识偏差与“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安徽史学》2005年第6期。
⑤ 金春明:《“文化大革命”与毛泽东》,《党政干部学刊》2006年第11期。 ⑥ 王年一:《大动乱的年代》,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5页。
⑦ 席宣、金春明:《“文化大革命”简史》(增订新版),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第54页。
⑧ 张化:《二十年后对“文化大革命”的再思考》,《中共党史研究》1998年第2期。 ⑨ 杨先材主编《社会主义时期党史研究综述》,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年,第427~428页。
⑩ 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第484页。
(11) 席宣、金春明:《“文化大革命”简史》(增订新版),第34页。
(12) 《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4页。
(1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第200页。
(14) 金春明:《再论“文化大革命”起因》,《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15) 邢和明:《“文化大革命”成因中苏联因素论析》,《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上一篇:英语高级口语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