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十年来“文化大革命”成因问题研究述评(2)

时间:2025-04-20

介绍“文化大革命”的成因

高的专著和论文。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席宣、金春明著《“文化大革命”简史》(1996年第1版,2005年第2版)。这是经中央权威部门正式审定、正式报批出版的第一部“文化大革命”史专著。第四,研究方法有所突破。在研究过程中,有的学者开始尝试跳出史学的圈子,综合运用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等诸多学科的研究方法,从更新的角度去探索“文化大革命”的成因。如刘小枫著《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 (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一书,运用社会学的方法,从“社会怨恨”问题出发,比较深入地分析了社会各阶层群众对“文化大革命”的态度和响应,对“文化大革命”起因的探讨有一定的启示。

二、主要观点综述

(一)主观原因说

1.毛泽东为什么要发动“文化大革命”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他要通过“文化大革命”彻底改变现状,在中国建立一个自由、平等,富裕、高尚的新社会主义。② 有的学者认为,毛泽东要构建一种“逐步限制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逐步限制按劳分配的物质利益原则,在经济上自给自足或半自给自足的社会组织”。这一构想鲜明地体现在人民公社的理论与实践和“五七”指示中,而这两者又与“文化大革命”的发生有着内在的、直接的关系。③ 叶昌友则认为,极力主张在中国消灭资本主义、避免资本主义复辟以及反对和防止修正主义并力求实现“一大二公三纯”的社会主义,是毛泽东晚年基于对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修正主义“三大主义”严重认识偏差所致力追求的目标,而这些认识的偏差和对这个目标的追求,正是他发动“文化大革命”的重要原因之一。④ 金春明认为,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主观动机,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反对修正主义,捍卫马列主义;为促进世界革命,挽救国际共运;解决党变质的问题;解决接班人问题,防止党变修。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实践证明,毛泽东的这些理论和政治结论是不符合实际的、片面的、极端的,甚至是完全颠倒的。这种理论探索上的误入歧途和对形势判断上的片面性,是导致毛泽东作出发动“文化大革命”错误决策的最根本原因。⑤

因此,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目的,就是为了清除在中国建设他所构想的“最纯洁、最完善”的社会主义的障碍,清除其他国家没有消除的弊端,创立一个独树一帜的社会主义,挽“修正主义”狂澜于既倒⑥。毛泽东自以为发现了一个共产主义的新世界,而实际上却陷入了一个“左”倾空想的带有浓厚历史遗痕的违反社会发展规律的错误模式之中⑦。但毛泽东却充满信心并付诸实践,甚至不惜发动“文化大革命”去实现他的理想社会。

2.毛泽东为什么采取“文化大革命”这种独特方式

在1962年召开的八届十中全会上,毛泽东把社会主义社会中一定范围存在的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绝对化,断言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资产阶级都将存在和企图复辟,并成为党内产生修正主义的根源,中国政治生活出现了一种阶级斗争的“情结”。“文化大革命”是阶级斗争扩大化错误不断发展的结果,从“左”倾错误发展的角度来讲,“文化大革命”的发生具有必然性。⑧ 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在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问题上错误的发生和发展有一个从社会到党内再到党内高层领导的过程⑨。随着阶级斗争的重点转向党内,毛泽东“对社会主义阶段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认识,他对党和国家政治状况的错误估计,这时已发展到非常严重的程度。他在一系列重大理论和政策问题上混淆了是非,从而导致混淆敌我,认为党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已面临资产阶级复辟的现实危险。只有用‘文化大革命’这种形式,公开地、全面地、由下而上地发动广大群众,才能彻底揭发党和国家生活中的阴暗面,把他所谓被‘走资派’篡夺了的权力夺回来。”⑩

3.毛泽东何以能够发动“文化大革命”

权力过分集中于个人,党失去了约束领袖的能力和机制,是“文化大革命”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1943年中央政治局曾规定“主席有最后决定之权”,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毛泽

近三十年来“文化大革命”成因问题研究述评(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