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十年来“文化大革命”成因问题研究述评(4)
时间:2025-04-20
时间:2025-04-20
介绍“文化大革命”的成因
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中期,是国际环境出现复杂局面,中国的对外关系趋于紧张的时期,也是中国开始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现代化道路的起步时期。在此过程中,国际环境趋向紧张无疑对中国的建设和发展极为不利。有学者认为,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国际环境对“文化大革命”的发生起着间接但重要的作用。当时的冷战格局和反抗大国控制的斗争,使中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产生了“左”的偏差。而毛泽东虽然正确提出了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的命题,实际上并没有多少可资借鉴的经验,中国领导人不得不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于战争时期的经验,把发动群众、开展政治运动等做法不恰当地搬用到社会主义的建设中。相对封闭的国际环境,加上其他各种历史因素的作用,使中国探索的路子越走越窄,每一次纠“左”带来的都是“左”倾错误的升级,以致走到“文化大革命”的歧路上。(18) 在20世纪50年代的冷战环境中,美国的一些政治家在继续推行武装侵略和干涉中国的同时,提出了“和平演变”的新战略。帝国主义“和平演变”战略的提出,促使毛泽东提高了对修正主义的警惕,开始探索在国内怎样防止修正主义的复辟问题。(19) 毛泽东号召全国人民要特别警惕,而重点又放在青年知识分子和大学生上面,要他们防止西方思潮的影响,不要当资产阶级的接班人,不要成为“和平演变”的土壤。这一时期美国侵越战争也不断升级。有学者认为,这一切为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主要口号之一“反帝”提供了理论和事实的依据,使中国广大群众增强了美帝国主义威胁着社会主义祖国的现实危机感,为当时正在越烧越旺的政治狂热增添了助燃剂。(20) 因此,反对美国的“和平演变”战略,防止苏联赫鲁晓夫那样的人物在中国取得政权,是毛泽东等中共领导对冷战国际局势的反应,也是中国“文化大革命”缘起的国际背景。(21)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抗议浪潮此起彼伏,从两个方面构成了战后世界范围内一次很有气势的革命浪潮。有学者认为,在此革命浪潮鼓舞下,中国共产党过高估计了发生世界革命的可能性,并且认为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出现了修正主义,“文化大革命”的发动也就自然而然地与推进世界革命联系起来。
(22)
(三)经济原因说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应当到经济条件的变化中去寻找。因此,探寻“文化大革命”的成因,不能忽视经济根源这一视角。
1.计划经济是“文化大革命”发生的体制性原因
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相应决定了我国政治、文化和社会组织体制的弊端,是“文化大革命”发生的体制方面的根本原因。计划经济体制是国家主要依靠政治力量建立起来的,它以国家行政命令的方式,来实施国家经济计划的各种指令,具有极强的权威性。它不仅对计划经济自身的运行是有效的,同时,还可以轻而易举地用于社会政治生活的管理和监控,对国家政治生活的运行也同样有效,原因是国家对社会经济和政治的管理监控本来用的就是一身二用的一套权力体系。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那个时代,可以随心所欲地和接连不断地发动政治运动了。(23)
还有学者认为,毛泽东对当时的经济体制不满意,并试图矫正这种体制的僵化性。但毛泽东却无法摆脱小农经济传统模式的束缚,于是选择了发动“文化大革命”这种方式,想用政治手段来解决经济问题。其依据有三条:一是“文化大革命”的序幕之所以从批判《海瑞罢官》揭开,是因为牵扯到庐山会议的“罢官”问题,而“罢官”是因为对“大跃进”的分歧及错误处理所致;二是“文化大革命”的重点是“炮打司令部”,整“走资派”,无非是搞“三自一包”、“四大自由”冒犯了“又大又公又统”的所谓社会主义模式;三是由于旧经济体制模式保留了排斥商品经济的农村公社官工官商的许多痕迹,这就成为“文化大革命”爆
上一篇:英语高级口语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