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16)
时间:2025-07-06
时间:2025-07-06
一致,判明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所以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凡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一切认识都是客观真理,都具有不可推翻的性质;实践能够检验一切认识,即使当前的实践还不能加以判定,最终也会被以后的实践作出裁决。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一定历史阶段上的具体实践具有局限性,它往往不能充分证明或驳倒某一认识的真理性;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已被实践检验过的真理还要继续经受实践的检验。坚持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既可防止唯心主义的随意性,又可避免形而上学的绝对化。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是一场新的思想解放运动,对于冲破个人崇拜和“两个凡是”的束缚,拨乱反正,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起了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5.价值及其客观性和主体性
人类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而改造世界又是为了满足人本身的需要。这就在追求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价值的问题。
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是指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或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效用关系。价值由两方面构成,一方面是主体的需要和利益;另一方面是客体的某种属性或性能。价值是在二者的关系中发生和形成的。因此,价值既有客观性,又有主体性。价值的客观性表现在:(1)价值必须以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属性为现实基础;(2)人的需要不是主观随意的,而是受社会实践和历史条件制约的。价值的主体性表现在:(1)客观事物的某种属性能否具有价值及何种价值要以人的需要为基准;(2)同一客体对于不同主体的价值是不同的,带有主体的个性特征;(3)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不是一种自然的、现成的关系,也不是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之间随机相遇的关系,而是主体在实践基
础上确立的同客体之间的一种创造性的关系。
6.价值评价及其尺度
实践是一种满足人的需要的活动,它一方面要尊重客观规律,形成理性认识,另一方面要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改造,创造和实现价值。这就要对客体可能具有的价值、实践改造后的意义、成果等进行科学的评价。价值评价是主体在对客
上一篇:户外拓展训练标准流程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