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11)
时间:2025-07-06
时间:2025-07-06
识结合起来,形成正确合理的实践观念。理论向实践转化,根本目的是为了改变事物的现存形式,以满足人的需要。为此就必须以对客观事物的事实性认识为基础,对客体的价值即它对人的有用性作出科学的评价,按照客观事物的尺度(外在尺度)和人自身的尺度(内在尺度),在观念中建构实践改造所应达到的理想客体,即形成实践观念。这是由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变理论为现实的决定性的环节。
第三,要把理论的正确性和现实的可行性有机结合起来,寻求实现理想客体的具体途径。
最后,理论必须被群众掌握,内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要最终把实践观念和行动方案变为现实,还必须通过人的实践活动。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变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要使理论为群众所认同、内化,成为自觉行动,必须采取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如说服教育的方法、群众路线的方法、典型试验逐步推广的方法等。
3.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在认识活动中,实践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无论是实践活动还是认识活动,都是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人的理智、情感、意志是融合在一起的。认识过程主要是理性思维的过程,同时又包含非理性因素的参与。
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它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有:(1)指导作用。人的认识活动是有目的地探求真理的活动,无论是认识课题的选择、认识工具的使用,还是认识结果的总结和概括,都离不开理性因素的指导。(2)解释作用。借助科学理论,可以对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现象作出系统的说明。(3)预见作用。以科学理论为依据的科学预见比起以日常经验为基础的经验推测,具有更大的可靠性。
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像、直觉、灵感等也属于非理性因素。
情感、意志、欲望和需要等非理性因素,虽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生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1)动力作用。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而实践对
认识发生作用,还得通过情感、意志这些非理性因素。人总是在一定的情感、意志的影响下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积极的情感情绪给认识活动注入活力,对认识的发展是一种推动力量。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意志对人的认识的进行也是一种重要的支撑力量和推动力量
上一篇:户外拓展训练标准流程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