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别了,武器》 的叙事艺术(4)
发布时间:2021-06-06
发布时间:2021-06-06
悲观宿命思想和他的小说主题思想的定位。按照研究海明威的专家卡洛斯· 倍克尔的分析,《 永别了,武器》 一书的象征效果乃是靠着一种细致而重复的暗示过程所造成的。书中具体的象征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景”和“人”
2. 1 “景”
小说的开头就是一段景物描写,但这一景物描写是为情节服务的。在这里,海明威为我们展开了一幅萧瑟荒凉的图景。这一切似乎都包涵着某种感情,具有象征作用。这种景物季节性的变化,是海明威在本书中即将展开的战争中的不幸的爱情打下的伏笔。字里行间隐含着作家的伤感、隐痛和悲愤以及对落叶的悼念之情。一开始就把小说的战争与爱情两大文学主题强烈地烘托出来了。为整个故事定下了基调。
“雨”是传统而经典的文学作品中的自然背景,来衬托人物心情和帮助推进情节的发展,而作为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学意象,有其深远的原型渊源。容格认为:“艺术源于集体无意识中的原型。而原型是人类远古社会生活的遗迹。重复了千百万次的心理体验的凝缩和结晶。”“雨”作为灾难和死亡的象征是人类自远古经过不断体验而沉积下来的文化心理积淀。
同时,容格认为原型既是意象,又是情感。只有当这两种特征同时表现出来时,人才能够说表现者是原型。这里“情感”与他所提出的“个人无意识”不谋而合。容格把“个人无意识”看作是由各种情结构成的。“情结是意识中无法控制的心理内涵”, “那都是些我们不愿记起,更不愿被人提起,可是却常很不受欢迎地来临的东西。”也就是由于意识(自我)的压抑和制约而被置于意识领域外的曾经被个人感知和体验的知觉经验。海明威为读者构筑“雨”和灾祸之间的心理联系及其对“雨”的情结。他借用意象主义的创作技巧,把自然界的“雨”艺术提炼成一种意象,逐渐渗透到作品的始终,幽灵般地萦绕在主人公周围,预示其多并的命运。随着情节的发展,“雨”的存在形态和规模也不断发生变化,适时地烘托和反射主人公不断变化的情绪,读者心中随之悄然建立起“雨”与死亡和灾祸的心理联想,并产生心理共鸣。
美国著名的海明威研究专家卡洛斯,倍克尔认为《 永别了,武器》 存在一个主要的象征结构:高山一平原。在这个结构中,高山等于“生命和家庭”,它总是与“和平、宁静、尊严、健康、幸福以及美好生活联系在一起,”而平原或低地总与战争死亡痛苦悲哀或阴郁连在一起,这种诗意的联想构成了海明威的“道德化风景”(卡洛斯”倍克尔语)。而“雨”的意象是整个“高山一平原”象征结构的一个关键构成因素。在作品中,“雨是某种灾难的象征”,总是伴随着平原和低地的出现而反复出现,象征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包括对现实世界的破坏和对生命的摧残。
在作品中,“雨”的象征贯穿始终,服务于灾祸和死亡这两个主题成分。它是一个随着时间和空间的转移而不断积累和凝结的过程,其象征意义也随着主人公的命运转变而发生微妙的变化。
第一,人物多舛的命运。这一启示性的讯号首先出现在小说的第一章的结尾处:“冬天一到,雨就下个不停,接着霍乱流行起来。时疫得到了控制,结果军队里只有七千人死于霍乱。”作者用讽刺性的口气(“结果军队里只有七千人死于霍乱”)揭示了战争的残酷。而令人悲哀和惋惜的是“出师未捷身先死”,士兵并非英勇地战死在沙场,而是被无情的瘟疫所击倒了。把瘟疫带来的正是“雨”。“月亮本来应该上升的,可是城市上空罩了一层雾,月亮没有露出来,过了一会儿,下起纷纷细雨来,我们只得回房间去,外面的雾转变成雨,一会儿雨大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