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3)
时间:2025-04-21
时间:2025-04-21
……
【对比和反思】
一、块状结构的课堂流程设计,延展了探究的空间
前者的设计,条理清晰,比较细致,结构严谨,学生的听讲认真而专注,学生效果也是不错的。为了让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教师预设了“复习铺垫——教学特征——揭示概念”的直线型流程,以为这样的设计足以支撑课堂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但是,对学生而言,在这样的过程中学习,就好像是跟随着老师行进在一条狭窄封闭的通道里,没有驻足细品的空间和时间,更没有回望反思的机会。这样的数学学习,缺乏应有的自主探究,缺乏必需的个性体现,课堂的形态是程序化的。
而后者的设计,是一种“块状结构”,“块状结构”比“线形结构”显得更为粗旷。但就是这种粗旷,解放了师生为了急于追赶“线形流程”中的后继环节而匆匆奔走的步履,使学生有了更为宽裕的时空余地来充分突破各自独立版块的预期目标,从而实现了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在后者的设计中,课堂流程重点预设了两大版块,一是“根据材料,选择分类,对比异同”二是“交流思维,点拨引领”的版块,在这一板块中,学生既复习了长、正方体的特征,又发现了圆柱、圆锥的异同点,为后面的学习积累了密切相关的原始信息和感性认识;二是“交流思维,点拨引领”的“数学化生成”版块,在这一版块中,由于前一版块中的对比、分类,学生自然产生了要将圆柱和圆锥放在一起研究特征的欲望,学生通过小组间的观点交流和思维共享,借助教师的适时点拨,促进了理解的深入。这样的设计,流程版块少了,但探究空间更为宽绰了。
上一篇:日语阅读理解练习[1]1
下一篇:变压器渗漏油的处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