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RNAseq技术的肝细胞肝癌转录组学研究(17)
时间:2025-04-08
时间:2025-04-08
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如蛋白质合成及降解、蛋白质细胞定位、参与
mRNA的稳定性及翻译、mRNA选择性剪接及降解、rRNA的甲基化修饰
及假尿嘧啶化加工、DNA端粒合成及细胞寿命的调控、染色体复制、染色
体表观遗传修饰等[21, 22]。转录组与基因组显著不同的是,其具有特定的
时间性和空间性,即同一细胞在不同的生长周期及生长环境下,其基因表
达情况不完全相同[23-25]。
研究某一特定组织或细胞中的转录组,首先需要了解以下几个关键问
题:在该特定组织或细胞中选择性剪接体及非编码RNA的类型及拷贝数;
全部转录本的时空表达模式,即在同一组织中不同细胞类型及不同环境下
的表达差异;参与基因表达过程的调控因子(转录因子等)及其调控机制;
转录调控的作用靶点及其对基因表达的影响;靶基因表达对相关生物学功
能及生物学行为的调控作用。
近年来,随着“后基因组”时代的来临,高通量技术的迅猛发展(尤
其是第二代测序技术),在收集、整合及数据挖掘的基础上全面系统的研究
转录组成为可能。在肿瘤分子机制研究领域,利用转录组学的理论及技术
研究恶性肿瘤的转录组信息,系统全面阐明其基因表达调控规律,构建其
基因调控网络,已经成为目前肿瘤研究领域的热点。
2 转录组学研究的传统方法
2.1 表达序列标签技术(Expressed Sequence Tags,EST)
EST技术直接起源于人类基因组计划。人类基因组数量巨大(约
3×109bp,25,000多个基因)且复杂(如外显子、内含子的区别、大量重复
序列等),因此对全基因组进行测序非常困难[26]。Venter等在1991年提出
了EST技术[27]。EST本质上就是对应于mRNA的cDNA上的一段末端序
列片段,能够代表基因组上特定的识别位点。长度超过150bp(通常长度约
300-500bp)的ESTs是可信度极高的基因特征序列,能够用于在近源物种
中寻找基因家族的新成员;在不同物种间寻找功能相同的基因;探索已知
下一篇:网络信息检索的现状及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