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普及机器人文化的探索(结题报告)(9)

时间:2025-07-12

授和技能培养为目标的课程不同,智能机器人竞赛从机器人项目的设计、制作、调试到参赛,具有实践性强、探索性强和综合性强的特点,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

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更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此类比赛不仅能全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综合知识的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克服困难的能力,更可以锤炼学生们承受挫折、挑战自我的能力。比赛中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就象实际生活中一样,数月的辛劳和努力也许就因一时的判断失误而一无所获,因此就有了大批的失败者,就有了新的前进目标。承受挫折、挑战自我,这对于长期生活在被过度保护的环境中、总是很功利地考虑参赛名次而且获奖人也的确可以获得诸多好处的社会环境中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难以做到的。

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智能机器人竞赛区别其他比赛的还在于它的团队工作特性,设计、制作、调试都得靠精诚合作。智能机器人竞赛的价值不在于参赛名次高低,而在于它的独特的体验,智能机器人竞赛对普及机器人文化的作用不在于文化的传播,而在于文化的融合、精神的建构。智能机器人教育价值的发掘和实现几乎都能以竞赛为载体。

在课程教学中竞赛也是一种绿色评价模式,教师可以设计各种规模的竞赛,让学生活动在竞赛中实现学习的自我评价。在观摩梅陇中学丁志康老师的“光电小车”课程教学中发现,当学生进行分组比赛、班级比赛时,交流、对话进入高潮,反思、感悟都产生在那一刻。要比赛就有失败者,永不言败的精神建构实现了机器人竞赛的教育价值。

教师教育行动研究还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参加国内外大赛。参赛的组织过程和参赛过程,对教师、对学生是一段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其含金量大大超过了奖牌的分量。

2003年2月22日~23日七宝二中季海涛、冯友明老师带领8名学生参加了在北京中国科技馆举行的,由上海五个代表队和北京五个代表队参加的CCTV杯“京沪智能机器人灭火对抗赛”。这次对抗赛中,上海的五个学校中有四所是重点中学的高中学生,只有七宝二中是普通初级中学,学生年龄也最小。在选拔赴京参赛的学生时,得到了学生家长的大力支持,两天内就有15名学生报名。在对抗赛中,设在中国科技馆内的赛场和在上海学校里的环境大不一样,给调试机器人和参加比赛增加了很大的难度。2名参赛队员尽管经验不足,但仍然能够镇定自若,不畏惧强手的挑战,细心调试机器人,使机器人在赛场上表现得非常出色,取得了第6名的好成绩。此次对抗赛,是教师、学生一次共同学习、锻炼的机会,学到了其他学校很多宝贵的经验,找到了和强队的差距,锻炼了学生自主的生活能力,增强了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返沪后,初一学生何伟巍在《北京之行的感悟》中,通过对比赛中遇到困难、战胜困难的心理过程的回顾、反思,悟到了“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因为是亲身感悟,文章写得生动流利,已经发布在网站上。比赛实况的视频资料在“机器人俱乐部”网站发布后,网站的日点击率一下子超过万次以上。学生家长原来大部分希望孩子能参加数学、英语补习,认为学机器人对升学没用,现在家长对老师讲:“我的孩子对机械之类的玩具非常感兴趣,对机器人更感兴趣,希望老师多加指导,多学些知识和本领,对孩子将来会有好处的。同时对他的学习也会有很大的帮助和促进”。文化的融合也许就在感悟、反思、交流之中。

四、研究成果

1.中小学普及机器人文化的哲学思考

课题立项初期,对“中小学普及机器人文化”的概念基本空白,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践研究,概念界定逐步形成、逐渐清晰:以智能机器人教育为载体,开发、应用机器人文化的教育价值,在文化的融合、精神的建构中实现学生、教师、学校的共同发展,促进中小学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中小学普及机器人文化的本质属性是一个教育创新、文化创新过程。

若用静止、孤立的观点看问题,中小学文化和机器人文化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科学的世界观告诉我们:

中小学普及机器人文化的探索(结题报告)(9).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