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企业慈善——基于社会学视角的分析(5)
时间:2025-07-04
时间:2025-07-04
等系列公共志愿服务,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企业参与志愿服务的形式可以分很多种,如定期到所在城市的养老院、福利院等机构参加志愿服务,通过亲身参与其中体会弱势群体的困境,刺激其道德感官,增强企业员工及企业领导的社会责任心;组织员工到偏远地区了解贫困人口的生活及教育状况,帮助其普及科学知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积极参与到企业所在社区的组织建设中来,创造和谐的生活环境;在环境保护日组织员工参加垃圾分类等活动,使企业员工体会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参加当地NGO部门组织的公益活动等等。只要企业有志愿服务的意识,企业到处都可以发光发热。
四、 我国企业慈善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涉及到慈善事业以及公益捐赠的法律法规有六部,分别是:《公益事业捐赠法》、《基金会登记管理条例》、《社团登一记管理条例》、《红十字会法》、《个人所得税条例实施细则》以及《企业所得税法》。虽然有这几部法律法规,但在规范慈善事业的某些方面还存在法律空白或漏洞。
比如在慈善组织的申请注册、运营、监督、评估方面,缺少明确的法律规定,使得慈善组织在申请注册的过程中面临很多壁垒,必须采取其他比如“挂靠”的方式来注册,失去了其原有的性质,不能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在运营过程出现的一些具体问题没有法律依据来处理解决;在对慈善组织的监督和评估方更是存在很大的漏洞。
在企业慈善活动的进入、评估、监管、退出、减免税等方面缺少明确的法律规定。我国新的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纳税人用于公益、救济性的捐赠,在年度纳税所得额12%以内的部分,准予免除。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优惠政策并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另外,由于缺少监督评估,有可能使企业与慈善组织联合作假:某企业当年应纳税1000万,按照《企业所得税法》规定捐赠额在当年所得额12%以内的部分,准予免除,也就是最多可免除120万。企业当年实质上只捐赠给某福利机构60万甚至更少,但企业可以拿下一年是否捐给该福利机构威胁其在收据上写收到某企业捐赠金额为120万,这样企业就顺理成章的逃税60万。因此由于缺乏有力的监督机制,使得企业有机会逃税漏税,也使国家的财政税收缩水。
另外,我国有关志愿服务的法律机制不健全。企业员工在参与志愿服务得不
下一篇:公历与农历干支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