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企业慈善——基于社会学视角的分析

时间:2025-07-04

解读企业慈善:基于社会学视角的分析

中国的慈善思想源远流长,但是中国近代慈善事业的兴起,是以西方教会慈善活动的介入以及中西慈善文化的冲突和融汇为其标志的。2010年,一场“巴比慈善晚宴”的风波和陈光标等企业家的高调“裸捐”,引起了广大公众关注企业慈善的热情。

一、 企业慈善——一种社会事实

慈善一词最早出自《魏书 崔光传》:“ 光宽和慈善,不忤於物,进退沉浮,自得而已。”在汉语中,“慈”是长辈对晚辈的爱,“善”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互助。(高志华:论慈善,中国社会工作1997年第43期)在英语中,“慈善”一词分别有“charity”和“philanthropy”与之相对应。前者的意思是“对他人的爱”或“对有需求的人或贫困的人行善和慷慨施舍”。后者则是“对全人类的爱”和“增加人类福利的努力活倾向,比如通过慈善援助或捐赠等”。前者更强调对穷人或团体的帮助和救济,后者不仅仅帮助穷人,还有博爱的意思,带有公益的色彩。

慈善捐赠的对象与捐赠者之间没有利益关系,故慈善具有两大特点:自愿性,即慈善是一种自愿行为,慈善资源的聚集依赖于个人和组织在时间、金钱等方面的自愿贡献,绝对没有强制的成分,这种本质特征使捐赠不同于国家税收;无偿性,即无条件向受助者提供帮助和服务,不求任何回报,使之区分于经济活动。

当这种组织或个体的行为发展到全社会的共同行为和共同心态时,慈善就具有了社会心理、社会伦理道德和社会行为的意义,也就成了一种社会事实。因为它已经具备了社会事实区别与个体事实的主要特征:外在性(其存在不受个体意识的影响);强制性(这里当然不是指强制企业去参与慈善,而是企业一旦承诺参与慈善之后,就要对自己的承诺负责任,任意开“空头支票”要负法律责任);普遍性(不是只有个别企业或企业家参与慈善,而是涉及到各个企业,因此不是少数企业的个别行为)。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埃米尔·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学研究对象是社会事实。他认为社会层次上发生的种种现象称为社会事实或社会现象。他在《社会学方法的规则》一书中写道:“社会事实是在一个社会中普遍出现的、同时不依赖于个人而独立存在的任何行为方式。”([法] 埃米尔·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规则》,13页,纽约,1964)

解读企业慈善——基于社会学视角的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