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企业慈善——基于社会学视角的分析(2)
时间:2025-07-04
时间:2025-07-04
综上所述,所谓企业慈善就是指以企业为单位,向有关组织或个人自愿提供无偿帮助的一种社会事实。而这种帮助不仅仅局限于捐赠财物,更包括积极意义上的志愿服务。
二、 企业慈善——社会交换行为
社会交换理论的创始人乔治·霍曼斯指出人类的行为不是单纯的刺激—反应,而是一种理性的行为。人们在选择行动时,不仅考虑行动后果的价值大小,而且考虑获得该后果的可能性,通过理性全面权衡,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行动。(外国社会学史297页)企业作为一个组织,其做出的决策大部分是一种理性的选择,因为只有这样才可能使一个企业持续发展。企业慈善作为企业众多决策的一种也不例外。既然企业慈善是一种企业在理性选择下的行为,那么企业是如何权衡这其中的利弊,并最终决定采取这种社会交换行为的呢?
一种社会交换行为实施与否关键在于行为的后果,及后果出现可能性的大小。我们就这两方面来分析企业采取慈善捐赠行为的必然性。
首先,我们来分析企业慈善捐赠可能为企业带来的各种后果:
第一,付出代价。即企业在参与慈善捐赠的过程中所失去的资源,包括财物、时间和精力。在我国,慈善捐赠是企业参与慈善事业的主要方式,那么在这过程中企业将直接失去现有的流动资金。
第二,直接的税收优惠。我国《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享受税负扣除优惠以年度利润总额的12%为限额,财政部税政司指出“这一扣除水平实际上对绝大多数企业来说,等同于捐赠金额得到100%的扣除优惠”。这一判断基于的是经验法则,即绝大多数企业不会不顾自己的实力而为额度过大的公益性捐赠。通俗的讲,就是一个企业一个年度利润总额为100万元的企业,很少会做出12万以上额度的捐赠。
第三,社会效益。企业参与慈善事业,不仅可以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的,又可以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在企业方面,通过慈善捐赠行为可以使广大消费者更好的了解企业文化内涵,提升企业的民众基础,这是一种无形的广告,带来的收益也是不可估量的。另外,我国《公益事业捐赠法》规定捐赠人对于捐赠的公益事业工程项目可以留名纪念;境外向公益性社会团体和公益性非盈利事业单位捐赠的用于公益事业的物资,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减征或免征进口关税和出
下一篇:公历与农历干支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