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烷的导课教学设计(整理20篇)(甲烷的导入新课案例)(7)
时间:2025-07-11
时间:2025-07-11
学生归纳之后,教者充分肯定,并且相机指出:这是按照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的顺序写的。
二、重点品析:
学习第一段。
师:初读了课文,大家看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第二自然段是一段精彩的对白。我读提示语,一、二组读周瑜的.话,三、四组读诸葛亮的话。想一想: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瑜和诸葛亮分别是个什么样的人?
(师生读书)
师:这一段对话的提示语太单调,怎么总是“周瑜问,周瑜说”呢? 我们学过的提示语中,常常有恰当地描写说话人的动作、神态等的语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只是本文是由古文翻译过来的,古人写文章用提示语一般很简洁,“某人曰”就好了。那好,我们接下去就来通过人物对话的朗读和揣摩,给文中提示语加一个确切的表示人物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词语,再读读这句话,更深地体会人物的个性特征.
(学生默读、思考)
小结:这一段的语言交锋,句句紧扣,可画出两个人鲜明的性格特点。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表现了他心胸狭窄,凶狠狡诈。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蜡烛》导学案教学设计
【创意说明】
有些作品之所以感人,除了选材巧妙外,细腻的描写外,借物抒情的手法必不可少。作者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情感,往往采用借物抒情的方法。阅读这篇文章,体会作者的用意。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由蜡烛我们可以联想到哪些诗句和歌曲,各有什么寓意?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蜡烛歌颂教师的奉献精神。
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借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
3、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借蜡烛写离别。
4、烛光里的妈妈,借蜡烛歌颂母亲。
蜡烛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寓意,那么这篇课文为什么以蜡烛为题,有什么深意呢?
二、朗读课文,思考
这是一支什么样的蜡烛?作者共写了几处?课文中哪一句话意味深长?
三、师生共议
是老妇人珍藏45年的结婚红喜烛,意义不一般。
对蜡烛的六次描写:
1、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
2、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
3、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4、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
5、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烛光。
6、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最后一句话意味深长,齐读,体会用意。
蜡烛的深意:
1、象征红军战士的生命之光。
2、象征两国人民的深厚情意。
3、象征他们之间的母子深情。
4、象征和平、希望和胜利
四、如果文中没有蜡烛,能否表达出这么多的意思
五、再读课文,提出你思考的的问题
六、课文背景资料
1944年9月中,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随后又在克拉约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动计划,10月5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贝尔格莱德战役的企图是: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级集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前往到驻希腊的E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半岛南部退却。这样就构成了苏南军队统一的作战正面,并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尔后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南安市第一实验小学 刘 温
新课程指出: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应努力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改变。探究式学习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为此,我校制定了“导究式”教学研究方案。在社会科教学研究中,我们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以“情”导究
“情”即情感。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乐于学习、勇于探究是社会教学的重要一环。在社会课学习中,学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感,而这些情感又将影响他们学习的进程。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首先是课前激情。学习新课前,引人入胜的导入,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望。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运用一首琅琅上口的儿歌、一幅生动形象的图画或地图、几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或一场别开生面的竞赛等导入新课,引发学生探索新知的火花。如学习《学校的环境》一课时,教师简笔勾勒出学校教学楼的样子,引导学生说:“ …… 此处隐藏:1471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