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教学教案(通用17篇)(林海教材分析)(4)
时间:2025-05-19
时间:2025-05-19
⑶ 采用“举一反三法”让学生用学习作者第一次感受的段落的方法学习第二、三次的段落。
六、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仿照本文写法,写一处景物。
【板书设计】
[《林海》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13.林海 3
2
1、 学习课文第2--5自然段(写景部分)。 2、 学习讨论课后第2题。
重难点:懂得写景的方法及作用。 录音机 投影片, 小黑板。
复习检查。
多音字看拼音组词。
kòng( ) xīng( )
空 兴
kōng( ) xìng( )
听写词语,解释带点字。
兴国安邦 目之所及 盛气凌人 椽柱 疾驰
明确任务。
作者为什么觉得大兴安岭“亲切与舒服”?作者是怎样具体叙述大兴安岭的美景的?
学习课文第2--5自然段。
听录音,思考:作者是从哪三个方面描述大兴安岭美丽景色的?
(岭 、林、花)
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
大兴安岭的“岭 ”有什么特点?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数量多、样式多、温柔的美)
比较句子的表达方式有何不同。
多少条岭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
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也看不完看不厌那么多条岭。
(“多少条岭啊”放在句首,突出了岭多的特点。)
作者把大兴安岭和云横秦岭相比是为了说明什么?(岭线条柔美,使人赏心悦目。)
小结:大兴安岭的“岭”具有这些特点,所以作者看不完也看不厌,感到亲切舒服。
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默读课文。
“林”的特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写了林的辽阔无边,形状,动态和色泽。)
比较句子。
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像海边上的浪花吗?
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像海边上的浪花。
(采用反问句式,语气更委婉更亲切。)
理解句子中的比喻。
朗读第4自然段。
学习第5自然段。
自由读课文。
“花”的特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把特点写具体的?
小结。
读“学习提示”,归纳学法。
配乐读课文2--5自然段。
这几个自然段与第一自然段是什么关系?
(总起--具体叙述)
布置作业。
1、作业本3、4和第6题(1)
2、熟读2、4自然段。
[林海 教案教学设计]
走 进 林 海(综合实践活动)
浙江省海宁马桥中心小学 朱丽华
写在前面:
老舍先生的《林海》一文,可谓是我们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之作。我们在一次次亲历学习的过程中,总有一种“读你千遍也不厌的感觉”。而今,当我和我的学生用新课程的理念去诠释“她”的美味时,更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与舒服”感。所以,笔者尝试在语文阅读课后续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形式引领学生再一次走进这一片“林海”,一睹她的神韵,并结合现实进一步感受老舍先生笔下这一片绿的“真谛”。
设计理念与构想:
1、充分挖掘潜藏在教材的内在信息,使课堂学习的信息转化为新的互动资源,使学生能动地学习,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并开展自由合作、双向交流、集体讨论、书写体会。
2、通过“游览、观赏、赞叹、联想”等方式对文本的知识进行再造与重构,使原有的的文本内容得以更加丰满,引导学生对语文课程内涵的进一步把握,多元解读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3、结合网络资源,对教材进行创新和开发,使教材内容持续生成和转化,不断生成丰富生成新的学习内容,深层次地激发学生参与读写实践的兴趣,掌握实践的方法,培养读、思、写的习惯,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提升人文精神。
4、努力营造一种开放的学习氛围,拓展语文学习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语文学习与读写活动结为一体,做到课内外延伸,学科间融合。
活动对象:
六年级学生
活动准备:
学生: 1、充分阅读《林海》一文
2、收集有关大兴安岭的资料。
3、制作大兴安岭的风景幻灯片。
4、准备抒情的音乐。
老师: 1、准备大兴安岭的录相。
2、有关的大兴安岭水与火的图片及资料。
活动形式: 游览、访问、访谈、朗诵、练笔等。
活动时间:2课时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和老舍先生一起走进了神奇而又令人向往的《林海》,不仅感受了林的绿、岭的柔、花的美,更体会到了的兴安岭与我们关系是如此密切。对于兴安岭,你还有新的想法与愿望吗?
生:交流
(估计学生会提出去大兴安岭游玩或参观)
二、游林海,观林海
1、师:老师非常高兴能听到同学们那么多心灵要求,这也是对知识永不满足的追求。接下来老师就满足大家的要求,带大家去兴安岭走一走,看一看,听一听,说一说。当然,你可以和你的小伙伴结伴而“行”,也 …… 此处隐藏:1490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