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肝炎中医分型(7)
时间:2025-07-12
时间:2025-07-12
(六) 肝腎二虛
慢肝晚期常因肝陽上亢而導致的肝腎陰虛、陰虛陽亢、陰陽二虛。
「肝腎陰虛」主要表現為五心煩熱、頭重腳輕、頭暈、耳鳴、聽力減退、失眠、心悸、腰膝痛軟、口燥、夜飲、咽乾、喉涸、牙齦腫痛、齒齦紅腫溢血、口有腥臭味、舌質紫絳少苔、甚至龜裂、容易出現舌和口腔粘膜潰瘍、毛髮不榮、面色發暗、脈弦細而稍數。
「陰虛陽亢」時, 肝陽上亢和上述肝腎陰虛的兩者征象。
「陰陽二虛」時,已為慢性肝病肝腎陰虛的基礎上,因失治或不慎繼續傷肝(包括酒僻、感染、藥物尤以電療、化療等)、而使肝機能失調加重,肝病繼續發展促成肝腎陰陽二虛。臨床上往往除具肝腎陰虛証候外,尚出現肝腎陽虛的表症。患者易全身浮腫(短時間內體重明顯增加)、面目虛浮、下肢腫脹、精神不振、易疲倦、氣短、嗜睡、周身酸痛、關節腫痛(如骨刺、頑固腰痛、痛風、類風濕性關節炎、骨質疏鬆肥大性關節炎),嚴重者行動困難。夜尿多、陽萎、舌質嫩、舌胖(寬闊而厚),舌邊有齒印、牙齒鬆動脫落,脈沉細。心肺功能每況愈下,腎氣衰微可出現 ”黑疸” ,因而患者面色黧黑、面部及前臂多色素沉著(年紀大為老人班、迅速增多及擴大)。
病情進入肝腎二虛後,更易轉化為肝硬化及肝癌。
但這種所謂分型,僅是人為的為了敘述方便而擬定; 實際上,病人不同階段和時間,均可以有不同症侯或同時擁有兩型以上的症狀。不同分型之間其實是并無界限,而且在治療過程中;治本的法則是絕對相同的。
總結
慢性「嗜肝性病毒病是百病之源」,是我們臨証數十年來最大體會。利用這觀點
不但能以中醫的「整體觀念」闡述人體某些疾病的發生、進展、預後及治療。還能解析中醫「異病同治」的方法找到了根據。
嗜肝性病毒導致人類疾病的歷史非常悠久,但近數十年來發現電子顯微鏡才找出
肝炎病毒并較明確的理解肝病的發展所做成「慢肝」中醫分型的各種典型症狀與有關的肝外疾患。目前應該明確,能致肝臟病理改變的非肝炎病毒亦能引起相應的慢性肝
上一篇:ST宝诚半年报摘要
下一篇:学会说不 ——人际交往技巧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