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肝炎中医分型(3)
时间:2025-07-12
时间:2025-07-12
3. 大腸如有結熱可致長期便秘,大便粒狀、堅實、肛門灼熱,可伴有痔瘡或肛裂,
甚至反覆出血。慢性、長期而又反覆的便血往往是做成血、氣虛弱的病程發展主要誘因。
4. 濕熱蘊郁,或熱邪盤據肺、胃,可使熱傳陽明,再從肌膚透發而成各種皮膚疾患。
不論男、女患者,頭、面部多會皮脂旺盛,脫髮,容易面部、胸前或背部皮膚痤瘡。嬰、幼兒常見為皮膚乾燥、脫屑、搔痒,甚至呈魚鱗狀粗糙改變。誘發小兒尿布性皮炎或嬰兒濕疹、鵝口瘡。成人濕熱蘊郁往往成為致敏源而導致風疹、濕疹、神經性皮炎、口腔多發性潰瘍。青年人的頑固性痤瘡常與慢性肝炎有密切相關。
5. 脾虛困濕、肝邪不能疏泄、乘風化熱上昇於腻,動肝之火或痰火之邪上逼,清明
之氣為之擾亂,以致化為眩暈。而勞倦過度、七情六慾、久病之後、氣血二虛或短期內大量攝取大量水份、服用過度寒涼湯水、均可誘使發作,發作時頭暈、目眩,如坐舟中,腻為之轉,耳為之鳴或如天旋地轉、噁心、嘔吐,虛者常止作有時,常被診斷為耳水不平行。
(三) 氣血兩虛型
肝炎病毒作為疫毒病邪進入人體後,若患者的體質正氣不足,無力驅邪外出,邪就
能隱伏血份,侵犯五臟六腑。邪不僅傷正,且能擾亂氣血,使患者出現氣、血虛損,而逐漸發生氣血失調的病理改變。
臨床上觀察所見,氣、血兩虛往往是疫毒病邪侵犯人體時間較為悠久或五臟六腑被
損害時間較長所做成的後果(特別是嬰、幼兒或兒童時期就被感染)。當一般患者的症狀僅表現為肝郁肺燥或胃腸濕熱時,病變程度還較為輕、淺。但濕為陰邪,易損陽氣,感染人體後,患者脾陽首受其害,濕邪困於脾、胃,先是脾失健運,胃失和降,困脾日久可以引起脾胃功能失調,繼能出現脾虛。由於食物的消化吸收功能減退,容易做成營養不良,貧血,遷延日久就全身各臟腑功能均受影響,逐漸發生機能衰退。使氣、血化生不足而做成氣、血兩虛的後果。
此外,氣血虛弱亦常為繼發於有形的失血。因時疫之邪進入機體,濕熱初則蘊結中
焦脾胃,蒸於肝膽,郁積於胃腸中,繼而熱毒可乘虛流注下焦,影響膀胱、大腸和女性宮
上一篇:ST宝诚半年报摘要
下一篇:学会说不 ——人际交往技巧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