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遗传学复习资料(3)
发布时间:2021-06-11
发布时间:2021-06-11
第二节 减数分裂粗线期染色体
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
1. 异固缩(heteropycnosis) :在细胞周期中,一些染色体的部分片断在固 缩程度和染色
性质上与其他染色体或染色体其他部分不同步的现象。
正异固缩(positive heteropycnosis): 复制较晚,在间期、前期凝缩化过程较其他染色质早,
并且染色深。
负异固缩(negative heteropycnosis): 在中、后期固缩化较其他染色质迟、且染色浅,称
为负异固缩。
异染色质(heterochromatin):具有这两种异固缩特性的染色质。异染色质的行为及结构与常
染色质不同。异染色质富含高度重复的DNA序列,有的拷贝数达108,一般无转录活性。其
DNA合成比常染色质迟,在S期末复制完成。
常染色质(euchromatin): 具有与此相反的常固缩(isopycnosis)特性的染色质。常染色质的固缩
化过程与细胞周期相吻合。常染色质含有细胞中主要的遗传成份,
一般由单拷贝或寡拷贝DNA组成,具有转录活性,在分裂间期,
常染色质呈高度分散状态,其DNA的合成在S期的早、中期。
结构或组成性(constitutive) 异染色质:
– 构成染色体的特殊区域,如着丝点、核仁组织区和端粒附近等;
– 在所有组织、细胞中均表现异固缩现象;
– 只与染色体结构有关,一般无功能表达;
兼性(facultative)或功能型异染色质:是一些异染色质化的常染色质,具有常染色质
的组成,但在特定组织细胞中表现异染色质的固缩性和染色特性,一般在某一特定
的发育时期出现。
– 可存在于染色体的任何部位;
– 携带组织特异性表达的遗传信息。
– X染色体是一个特例。
染色粒(chromomere)、端粒(telomere)、和疖(knob)
1. 染色粒(chromomere)
部分染色质在细胞分裂前期, 尤其是粗线期聚集而成的大大小小的颗粒, 呈念珠状, 直线排
列于染色体上。是DNA与蛋白质结合,在核小体组装染色体过程中的一种局部螺旋化结构。
这种组装并不是随机的,而是随物种、细胞类型及细胞分裂阶段不同而异的。因此染色粒可
被认为是染色质在细胞分裂前期出现的固缩化过程中的一种形式,可作为识别染色体的一种
形态学标志。
一般说来,异染色质的染色粒比常染色质的染色粒大(分别称为大染色粒和小染色粒)并且着
色深。在间期DNA转录时小染色粒要解螺旋成套环(loop)。当小染色粒紧密螺旋化,呈高度
浓缩状态时,这段DNA就不具转录活性。
2.端粒(telomere):
– 对染色体DNA分子末端起封闭、保护作用;
防止DNA酶酶切;
防止发生DNA分子间融合;
保持DNA复制过程中的完整性。
– *端粒长度可能与细胞寿命有关。
端粒酶(性母细胞)。
3. 疖(knob)
有些物种(如玉米、水稻、苜蓿等)的粗线期染色体还有另一种称为疖的形态标志,它们是一
上一篇:2009核酸分子杂交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