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遗传学复习资料(2)
发布时间:2021-06-11
发布时间:2021-06-11
新动粒(neokinetochore) :着丝粒 区域的功能为一个次级移动中心所代替,这时该次
级移动中心成为一个新着丝点。新着丝点作用的部位往往是含异染色质的端粒或染
色体疖。
Rhoades(1952)观察到玉米的10号异常染色体,其长臂末端有一个异染色质疖,表现新着丝
粒的活性,
无固定位置动粒(non-localized kinetochore) : 又可分为多动粒(polykinetochore)和全
身性动粒(holokinetochore)。
多动粒染色体上具有许多位点可以与纺锤丝相连接,它们都具有着丝粒的功能,
但是在着丝粒与着丝粒之间有不具着丝粒功能的短片段相间隔。如某些蛔虫、线虫
就具有这一类型的着丝粒。
全身性动粒是沿染色体的每一点都表现有着丝粒的活性,是弥散性的动粒
(diffuse kinetochore) (Hughs-schrader, 1948)。这样的着丝粒曾在半翅目、同翅目昆虫、
线虫类的马蛔虫以及高等植物的地杨梅属(Luzula)中观察到过。
核仁组织区(Nucleolus Organizer Region, NOR))
某些染色体的一个或两个臂上往往还具有另一个染色较淡的缢缩部位,称为次缢痕,
通常在染色体短臂上。
次缢痕末端所带有的圆形或略呈长形的突出体称为随体。
次缢痕、随体的位置、大小也相对恒定,可以作为染色体识别的标志。
次缢痕在细胞分裂时,紧密地与核仁相联系。可能与核仁的形成有关,因此也称为
核仁组织中心(nucleolus organizer).
核 仁
间期细胞核内呈圆球形的结构,一般1~2个。功能是转录rRNA和组装核糖体单位。
蛋白合成旺盛和分裂增殖较快的细胞有较大和较多的核仁,反之核仁很小或缺如。
核仁在分裂前期消失,末期又重新出现。
核仁形态
①纤维中心(FC) :是致密纤维包围的低电子密度的圆形结构,主要成分为RNA聚合
酶和rDNA。
②致密纤维组分:呈环形或半月形包围FC,由致密纤维构成,是新合成的RNP。
③颗粒组分:由直径15-20nm的颗粒构成,是不同加工阶段的RNP。
rDNA为重复基因,人体细胞中约有200个拷贝,rDNA没有组蛋白核心,是裸露的
DNA节段,相邻基因之间为非转录的间隔DNA。
次级缢痕(secondary constriction): NOR位置
NOR是核糖体RNA合成的场所,植物中18S-5.8S- 28SRNA 在该区域转录,
5SrRNA在染色体组其他 区域转录。
每个物种至少有一对同源染色体具有NOR, 玉米的 NOR为一异固缩的疖。人
类的体细胞内共含有10个具随体的染色体,而形成的核仁一般只有6个。
核仁竞争(amphiplast):杂种特别是远缘杂种中,一物种的NOR活性受到抑制、不能表达的
现象。
三级缢痕(Tertiary constriction):染色体上还有一种与着丝粒和核仁组织区都没有关系的缢痕。
它可能是螺旋程度和核酸含量有差别的区域或活性低的区域。
随体(Satellite, SAT):随体一般由异染色质组成,随体上很少有基因。随体常常位于具NOR
的染色体短臂上,由一纤细的染色质丝(随体柄)连接于染色体臂上。随体有大有小,一般分
为:小随体(microsatellite) 大随体(macrosatellite) 串联随体或衔接随体(tandem satellite)
中间随体(intercalary satellite)
上一篇:2009核酸分子杂交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