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政治经济发展进程中的美国_近10年研究综述(7)

发布时间:2021-06-11

政治与经济

策 (2007年)一文指出,在美韩关系史上,韩国1952年宪政危机是一个分水岭,从外部 移植 而来的美式民主制度,第一次受到当地权威主义传统的挑战,陷入 水土不服 的困境;美李首次发生正面外交冲突。此次危机中,为了保住美国亲手为韩国打造的民主外壳,避免严重影响联合国成员国支持韩国的积极性,杜鲁门政府不断向李承晚政权施加外交压力。然而,李承晚一意孤行,依旧肆无忌惮地迫害国会议员,强迫国会通过有利于其再次当选的修宪案。其间,美国秘密考虑了包括由 联合国军 司令部实施军管法和建立某种形式的临时政府在内的、能够解决韩国政治危机的多种政策选择,但最终还是采用了以劝说为主的外交手段。李承晚则凭借韩国所处的冷战前沿的战略地位,以及他本人在部分美国决策者眼中的 不可替代性 ,抗议美国干涉韩国内政,拒绝接受美国的建议或作出应有的让步,在独裁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这一特点,

一直延续至美李同盟形成后相当长一段时间。

对韩国历次政治危机的决策为主要关注点,探讨了美国对韩国政治发展进程的影响,并以此为案例揭示出早期冷战中美国对第三世界冷战意识形态外交的目标排序和固有缺陷。在美国对第三世界冷战意识形态外交的目标方面,按优先性降次排列,依次应为推动反共、维持稳定与促进民主。就美国对第三世界冷战意识形态外交的实践而言,支持独裁政权时常要面临该政权在国内难以长期维持 合法性 的问题,支持民主政权有时则要面对超前政治民主

化带来的容易 滋生共产主义 的动荡不安。

董向荣的文章 韩国由威权向民主转变的影响因素 (2007年)认为,韩国20世纪80年代的两次民主运动产生了完全不同的效果。1980年的光州事件遭到镇压,而1987年的6月民主化抗争则成功地实现了总统直选制改宪。除国内影响因素外,美国的影响也至关重要。在1980年的光州事件中,美国所扮演的角色比较消极。在不少韩国民众看来,美国纵容甚至支持了韩国方面的军事行动,是共谋。在1987年的6月民主化抗争中,美国的态度强硬,作用也更直接。主要表现为美国总统多次规劝全斗焕与反对派保持对话,国务院严厉警告韩国军方不要试图动用武力镇压民主运动,国会也通过了关于韩国民主化的法案。可以说,美国的干预对全斗焕作出转向民主制度的决定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总之,在影响韩国民主化进程的外力方面,美国的作用是关键性的。美国政府和国会在1980年和1987年所采取的完全不同的举措,直接影响到韩国两次

民主化运动的结果。

冯东兴新近发表的文章 韩国5 16政变与肯尼迪政府的反应 (2009年)指出,美国完全有能力镇压1961年的韩国军事政变,但此时的肯尼迪政府正在调整对韩国的政策,对政变的估计和应变准备不足。张勉政权应付政变过程中显示出的极度软弱和政变一方的积极主动也对美国的政策变化起到了推动作用。肯尼迪政府在处理政变中显示出的矛盾表象实际上反映了美国对韩国政策调整过程中多元目标之间的矛盾性张力,以及在美韩关系中韩国本土因素对美国对韩政策的重要反作用。政变之前,肯尼迪政府支持张勉民主政府。而在政变过程中,张勉政府的消极和政变集团的主动使肯尼迪政府应对政变时陷于被动。在政变的影响下,肯尼迪政府很快抛弃张勉政权,接受新成立的军政府,并在经济发展、政治民主和社会稳定等对韩国政策的多重

目标中选择优先发展韩国经济。

梁志:页。

韩国1952年宪政危机与美国的反应和对

策 , 历史教学 2007年第10期,第45~48

冯东兴: 韩国5 16政变与肯尼迪政府的反应 , 史学月刊 2009年第7期,第62~67页。梁志:年) ,出版社,

韩国政治发展中的美国(1945~1961 冷战国际史研究 (第五辑),世界知识2008,第215~239页。

韩国由威权向民主转变的影响因素 ,

梁志在 韩国政治发展中的美国(1945~1961年) (2008年)一文中以推动反共、维持稳定和促进民主为视角,以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美国

董向荣:

当代亚太 2007年第7期,第24~30页。

2009年冬季号

当代韩国

49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