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2012年全年评论(9)
时间:2025-04-27
时间:2025-04-27
2012半月谈 24期申论热点
地方政府也是慧眼识才,相关的扶持政策接连出台,劳动力技能培训普惠制度不断完善,一个个“农民工创业园”应运而生。即使再回到土地上,他们也要尝试做一回新型农民,职业化农民。政策和市场的双重激励,科技创新和专业合作展示出来的现代农业光明前景,吸引着他们寻找更适合自己的用武之地。
他们的梦想,为西部城镇勃兴、县域加速发展,蓄积了深厚的能量。这些返乡农民工心底都沉淀着浓浓的城市情结。毕竟,他们已经打开了窗子,领略了别一样风光,他们曾经流连在城市,拼搏过另一种人生。这种情结的释放,也是西部城镇化不可忽略的强大动力和有力支撑。
我以为,中国的城市化有一个误区:竞相走大都市道路。城市化绝不等于都市化。发展大城市固然更有利于节约用地,也具有比较明显的规模经济效应。但是,我们不可掉入单一经济思维的陷阱,还得有社会、民生的考量。小城镇,尤其是西部的小城镇,对于西部工业化的推进、三农问题的破解,都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
而且,第一代农民工旧时的城市梦想,正是从家乡的小镇酝酿、发酵、升腾的。毕竟,家乡的城镇门槛更低,抬起脚跟就可轻轻跨过;血缘、地缘、亲缘,家乡的亲友关系更多,熟人社会的传统网络资源就是他们的社会资本;家乡的田地庄稼更近,创业打工务农持家都不耽误。
西部一些城市在招工与招商同等重要的竞争中,已经鲜明地亮出了“身份留人”的重要砝码,明确提出,农民工转户进城可享受与本地城镇居民一样的待遇,农村权益依然可以保留,继续享受,在户籍改革中为第一代农民工打开了更为明亮、宽敞的机会之门。
岁月终将流逝,青春终将交替。但是,在第一代农民工的眼中,生活不会老去,梦想不会老去。 祝福他们,创造新的生活,成就新的梦想!
半月谈2012年第8期
半深化改革离不开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改革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动力,改革的最终目的是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深化改革离不开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改革是在继承和发展基础上的一场深刻革命,理论自觉与实践探索的有机结合和辨证发展,成为改革的鲜明特征。当代中国一切改革的理论、政策与措施,归根结底来自于人民群众的实践,并需要经过人民群众的实践检验,不断丰富和发展。同时,改革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着力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使改革攻坚的进程更加顺利、改革发展的成果为民所享。
改革需要“顶层设计”,“顶层设计”对于改革本身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对继续深化改革将发挥基础性作用。中国国情是“顶层设计”的基本依据,人民群众的实践则是“顶层设计”赖以产生的社会基础和思想认识来源。科学的“顶层设计”,是需要科学的改革认识论和方法论作为认识前提和理论指导的。历史发展的经验表明,必须坚持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脱离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改革是不可能成功的。而照搬和移植别国经验,更是行不通。代表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当代中国改革最牢固的政治基础;获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当代中国改革最深厚的力量源泉。这也是“顶层设计”的源泉、灵魂与基石。
群众路线是改革必须坚持的一条根本原则。从改革的决策来说,需要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汇集经验和智慧,又到群众中去发展完善,以形成正确的改革政策、策略与方法。从群众中来,是发现、提出问题,吸收群众智慧,并进行改革政策调研的过程;到群众中去,则是实施和检验改革政策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是相互割裂,或一次性就能完成的,而是辩证统一、循环上升的。改革的思路和办法总是从群众中来。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到社会体制改革,无不从人民群众的实践特别是基层探索起步。这种探索往往由群众自发进行,来源于群众在实践中的需求。在改革中贯彻群众路线,会使改革的认识与实践更加贴近群众、贴近基层,也使改革的办法与途径更符合客观实际,更具创新性。
更重要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没有现成的蓝本。干全新的事业,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最需要的就是不断地探索,让群众的创造成为改革重要的经验来源。
改革的关键在于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总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改革的所有政策措施,都应该正确反映并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同时兼顾不同群体、不同方面的利益。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