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信息与隐喻视译质量_基于英译汉视译结果的(5)
时间:2025-07-13
时间:2025-07-13
表3隐喻视译译文评级评分标准
等级
操作性定义
译例原文:M4.(apowderkeg)
M9.(weavethethreads...intothefabricofoneAmerica)
失败翻译(1分)
“明显偏离原文”(Al-Qinai,2000:500)、理解表
M4被译为“面粉盒”
“词不达意,达完全无法为目标语受众所接受”
M9被译为“把各种材料融进一个美国的纤维”
(Al-Qinai,2000:507)或直接省译。“信息缺失型”“信息增溢译文包含1-4个或
1995:型”的次级翻译错误。(Lambertetal.,
42)
译文成功实现了与原文的功能对等(Nida&Taber,1969:12)
M4被译为“是一个,是一个,火药,额,导火线”
M9被译为“将……(7秒停顿),各种人融合成一个美国”
、“炸药包”M4被译为“火药桶”
“将美国境内,M9被译为所有人团结在一起”
有缺陷翻译
(2-4分)成功翻译(5分)
图2
表4
隐喻视译各等级出现的数量
最高分最低分标准差
平均分2621.7t=2.79,p=0.007
实验组和控制组受试隐喻视译得分情况
实验组控制组
4231/
1511/
6.745.07/
组间t检验p值
73
如图2所示,实验组失败翻译的数量明显
少于控制组(相差13%);成功翻译的数量却超出一倍以上。表4数据更是一个有力的补充:实验组隐喻视译平均分为26,高于控制组的21.7,t检验结果t=2.79,p=0.007,在统计学意义上存在显著差异。相较控制组,实验组更能准确传译原文的隐喻表达,较少出现严重的翻译错误,对隐喻内涵理解更为准确,视译结果更为理想。可见,背景信息的获取确实对实验组的隐喻视译过程产生了正面影响,有效减轻其认知负荷,降低了隐喻理解和翻译的难度。
接下来,我们对受试在隐喻翻译中的错误作了进一步分析,限于篇幅,本文只提供严重错误的分析结果。
表5
隐喻视译过程中严重错误各类型的平均次数及
“词不“偏离表达理解
省译平均
达意”平均原文”
次数
平均次数次数
(总次数)
(总次数)(总次数)
实验组控制组
2.17(65)3.03(91)
1.47(44)1.37(41)
严重错误总计平均次数(总次数)
因表达不利造成的失败,这一发现与项霞和郑冰寒(2011)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虽然视译员受到严重的文字与结构干扰,但单纯的表达失误远少于因理解不透彻、精力分配不当而导致的表达问题。
组间t检验结果显示,两组受试“理解不(t=-2.84,p=0.006)与“省译”(t=当”
-2.78,p=0.008)两种错误类型的平均次数均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受试的反省报告表明,省译并非受试的策略性选择,而是因“完全不理解原文”所采纳的无奈之举。换言之,省译的出现亦是因为理解障碍,是新信息(即隐喻表达)的视觉输入无法激活头脑中任何有效图式所致。这一结果证实了背景知识在视译中对隐喻理解环节的正面作用。
以录音转写为基础的隐喻视译质量评估结果表明:背景信息的获取在提高受试译语发布“流利度”的同时,更是有效提高了其译文的“忠实度”“准确度”,和其正面作用尤其体现在理解环节。
5.结论
(1)对同等语言水平和口译技能的受试而言,视译任务前背景信息的获得能有效减轻隐喻认知负荷,缩短隐喻处理时间,减少各类有声和无声停顿。隐喻处理时间数据显示,两组受试的隐喻处理时间与单位字符处理时间在统计学意义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组隐喻理解与表达速度明显快于控制组。同时,关于停顿的统计数据显示,实验组中度停顿和有声停顿出现的平均次数明显少于控制组;两组长时停顿的平均次数虽然相差不大,但停顿出现的位置不同:实验组的停顿多出现于译文计划阶段,可理解为“激活并
;控制组的长时停顿多出使用图式的资源成本”
现于译文表达阶段,受试因无法激活恰当的图式,只能依赖字词表层处理隐喻内涵,并时刻受
。可见,“词汇寻找与言语组织之间的矛盾”困于
总次数
0.33(10)3.97(119)0.87(26)5.27(158)
组间t检验t=-2.84t=0.46,t=-2.78t=-2.58p=0.006p=0.64p=0.008p=0.013p值
因理解不表5显示,无论实验组或控制组,
当造成的传译失败均超过50%,其比重远大于
下一篇:中医学专业简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