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三国文化遗迹寻踪(3)

发布时间:2021-06-09

人以为, 黄龙现九日 是蜀汉当兴的吉兆,给刘备称帝立国大造舆论。 华阳国志 蜀志 也记载说: (建安二十四年)黄龙见(现)武阳赤水九日,蜀以刘氏瑞应。 诸葛亮集 鼎录 又载: 龙见武阳赤水九日,固铸鼎,象龙形,沉水中。 黄龙溪由此得名,并立庙江岸。

先主寺

原名先主祠,是祭祀刘备的祠庙,在新津县万和乡先寺村(图一)。据清道光 新津县志 记载: 先主祠在县北二十五里,传为汉先主帝蜀时祷雨处。康熙、乾隆间叠次培修。后有水母殿,每逢旱岁,祈雨有应。 民国 新津乡土志 又载: 先主寺 均系明时所建,以香炉、铁磬俱铸有明代年号,故虽别无古迹可寻,亦足证为前代旧物。未忍听其淹没不彰也。

据当地人说,先主寺原来是大禹庙,相传刘备驻军这一带时,正遇天旱。于是,他亲临大禹庙祈祷求雨,喜降甘露,深得民心。后人为了纪念刘备,就把大禹庙改为先主寺。附近有歇马店,传说是刘备路过时歇马休息的地方。旧俗:每逢正月二十,眉山、彭山、青神、仁寿和新津等县的人都纷纷涌到先主寺赶庙会。先主寺有一古戏台,临河,渔民们撑船来此观戏,热闹非凡,场面很壮观。这种风俗一直延续到近代。

20世纪50年代后期,先主寺被拆,修成电影院和学校。直到1996年,才又恢复先主寺,其状况已大不同于以往,形制狭小,只有一进院落。大门和钟楼是清代建筑,很破旧。正殿为新修,供奉有刘备、关羽、张飞及诸葛亮、庞统、关兴、关平、张苞、周仓等人的塑像,很简陋、冷清,香火远不及隔壁的佛殿兴盛。

三义庙

原名三义祠,位于成都市提督街。始建于清康熙年间,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毁于香火,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重修,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再度全面修复。庙内祭祀刘备、

关羽和张飞。

图一、新津先土寺

庙东部原有丞相祠,祀诸葛亮,后毁。民国时,成

都最早的肥皂工厂 益州工业社 就设在庙内,解放后又在这里办小学。1981年5月,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因城市建设需要,三义庙迁建在成都武侯祠内。

三义庙现为一进四合院,由拜殿、大殿和厢房组成。大殿内有新塑刘、关、张像,刘备居中,关羽、张飞在两侧,是根据 三国演义 的艺术形象塑造的,器宇轩昂,神采奕奕。

三圣祠

在青年路附近,是纪念刘、关、张的祠庙,附近因此而建有三义宫,是老成都有名的剧场,过去,很多川剧名家都在此登台演出,现三圣祠、三义宫均不存,仅存三圣祠街名。

五块石

传说是修建刘备陵墓时剩下的余料。据民国修 华阳县志 载: 蜀都杂钞 言,五块石在万里桥之西,其一入地,上叠四石具方,或云,其下有一井,相传以为海眼。南即汉昭烈陵,予疑是当时作陵时所余也。 现五块石已不在,仅存街名,其址在一环路靠近武侯祠附近。

洗面桥

在浆洗街。民间传说:关羽败走麦城后,尸首未能运回成都。刘备在关羽出征时两人分手的小庙内塑关羽像,并为塑像穿上关羽生前的战袍,后人称为衣冠庙。衣冠庙的由来,民间还有一说:关羽死后,未能找到尸首,刘备便携其战袍回城,为他建立祭祀的庙宇。每逢过节,刘备都会来祭拜关羽,当他行至庙前石桥时,便下马到桥下河里洗脸净手,以示恭敬,人们称赞刘、关的情义,就把这座桥叫做洗面桥。现在,衣冠庙已毁,仅存街名,有衣冠庙立交桥。洗面桥也被拆毁,在旧址上建有洗面桥广场,立有塑像、刻有浮雕,让人们记得这段感人肺腑的传奇故事。

洛带八角井

位于龙泉驿区洛带镇。相传刘禅好游山玩水,一日他来到距成都20公里的东郊某镇,见镇上有一口八角井,造型别致,水波涌动,鱼儿遨游自如,他就趴在井口,看得入神。侍卫们担心他落入井中,从其后面拉住他的衣角,不慎将玉带拉掉,落入井中,从此,这座小镇就被称为 落带 镇(又称洛带镇)。至今,在当地的民俗博物馆门口,还可以见到这口井。

娘娘庙

亦名广生宫,位于西马道街50号,与文殊院一墙之隔,是纪念刘谌之妻的古庙。相传这里曾是刘谌的家庙,其后妃夫人在此祭拜祖先和神灵。蜀亡时,刘谌不堪亡国之辱,在这里杀妻告庙,然后到惠陵自杀殉国,以此明志。此庙始建于清康熙年间,重建于咸丰末年,占地约2.6亩,原有藏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