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窑制品加热过程的研究(12)
时间:2025-07-08
时间:2025-07-08
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的预热带在稳定状态下的车下漏风和分散排烟进行了研究,归纳出了计算某车位处的实际漏风量的实验公式,该公式的得出,使得预热带漏入冷空气的计算定量化,为建立隧道窑的数学模型提供必要参数。
1994年,吕庆和孙丽嫒【17】在实际测量大型隧道窑内有关热工参数的基础上,建立了车衬、制品二维传热模型。并根据此模型讨论了不同材质的车衬在不同窑内温度、蓄热量的变化情况。
将欣之【181提出了一个燃料耗量和生产率的关系,指出了改进操作的方向和途径,为降低能耗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和依据。
徐仲达【191、赵丽君【20】和其他一些人【2l-23】在分析隧道窑上下温差成因同时,通过改进隧道窑的工艺控制,对减少温差给出了有益的建议。
隧道窑自动化控制是趋势,也是必然。然而大多数厂家只是利用计算机进行巡回检测,根据经验温度控制被控参数处于稳定的状态。当烧成条件发生波动、变化时,计算机无法自动调节相关联的参数处于一种合理的值,并且由于直接对制品测温是困难的,因而也就无法准确控制烧成时间和燃料流量。德国W.Leisenberg124]指出,如果能获得窑的实际有效模型,那么就可以把预期的状态保持在理想状况。在这方面还有许多大量的工作要做。首要的就是建立有效的全窑数学模型。
此外,文献【25瑚l主要对窑车及衬砌的传热进行了研究。文献【29’33】论述了隧道窑的能量平衡及节能的可能性,指出了节能的可能途径。文献【34。5】讨论了用计算机控制隧道窑的可行性,方法及需要的一些改进。
综上所述,可知:
(1)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对隧道窑进行了研究,已经开发出
隧道窑局部的数学模型,如一维、二维、三维数学模型。
(2)绝大多数数学模型都还是局部的,且多为静态。用于全窑的、动态的模型很少且不完善。
(3)对于节能非常重要的热耗数学模型以及影响隧道窑燃料消耗量的因素的研究还尚感欠缺。
(4)在建立模型时如何应对各种选择和合理地假设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5)大多数模型都忽略了传质现象,有待于进一步开展这方面的工作。
(6)对于隧道窑,确定窑内的传热系数是一件困难的工作。尤其是窑内辐射传热系数的确定。隧道窑作为一种大型设备,并且如此广泛的应用与各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