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窑制品加热过程的研究(11)

时间:2025-07-08

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个模型没有考虑预热带和冷却带,因而,其应用是有限的。

谷同恩和宋嵩【51于1985年提出了建立包括制品传热、窑车散热、窑体散热、冷空气漏入、流量分配以及烟气组成分配等多种过程的火焰隧道窑预热带数学模型。在此模型中,采用分块集中参数模型。作了以下合理简化:

(1)窑车、窑墙、窑顶内表面温度和黑度,等于相应部位制品的表面温度和

黑度。

(2)在同一车位内,制品表面温度和其周围烟气温度纵向变化为线性,制品

表面和平均温度的关系用加热厚度联系。

(3)模型中所划分的单元在排烟时各自的烟直接排出窑外,排烟车位有漏入

冷空气的则同体积的排烟按冷空气温度计算。

(4)窑墙散热及窑车蓄热考虑为一维无限大平壁,窑顶散热考虑为一维无限

长圆筒壁。

(5)模型中所划分的单元,由于其问温度不同而存在着传热。假设传热只发

生在垂直方向单元之间。

(6)漏入冷空气全部集中在下部单元,而上部需要的烟气由下部烟气补充。(7)制品及窑车在窑内作匀速运动。

吴建青【13】于1986年研究了陶瓷制品与窑车的传热。他做了如下假设:料垛、窑车垫饼物理性质相同。作为一均匀体处理。沿窑车长度方向料垛间隔很小。在此方向的热传递与窑宽方向两次的热传递相比是微不足道的。所以认为沿长度方向无热传递。料垛和窑车在加热过程中会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产生热效应,但和外界传给料垛和窑车的热量相比完全可以忽略。这样认为料垛和窑车的传热是无内热源的二维非稳态传热。

吕庆和李殷泰【“】也对预热带制品与烟气的传热过程进行了模拟,建立了几个二维传热模型。他们主要采用了微元控制体直接差分法。他们将砖垛划分成若干有限大平板,不考虑迭缝的影响,而且考虑到了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传热,这种方法是可取的。它简化了数学模型的建立却又比较合理。其结论是制品上部和前后两端的热传递好于其下部和中间,造成上下温差的主要原因是冷空气的漏入。

宋嵩【15】在1998年利用计算机,根据热平衡、物料平衡和传热平衡,模拟了陶瓷隧道窑热耗,建立了包括传热、散热和燃烧等子模型的隧道窑热耗模型。朱宜惠、杨方正和王雁冰【1哪于1985年用模型实验的方法,着重对陶瓷隧道窑

隧道窑制品加热过程的研究(11).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